移风易俗让婚礼更具意义
“婚礼的排场可以简化,但爱的分量不能减轻。”不久前,浙江宁波一对新人作出了一个温暖的选择:主动缩减10万元婚礼预算,为乡村孩子精心筹备1076份“文明乡风礼包”。礼包里不仅有崭新的书包、文具、绘本,还附有手写的励志卡片。这场将“小爱”融入“大爱”的特殊婚礼,创新性地诠释了新时代婚礼的仪式感,彰显了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破解婚俗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提供了鲜活样本。
婚礼作为人生重要的时刻,承载着对爱情的承诺与对未来的期许。但在不少地方,婚礼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仍未根除,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也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而浙江宁波这对新人从精简婚礼流程到聚焦乡村儿童需求,让婚礼的意义从庆祝结合延伸到传递善意。在他们看来,婚礼不是物质的堆砌、一时的喧嚣,而应是情感的升华、责任的拓展,是将两个人的美好联结转化为更多人温暖的自觉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善举并非孤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摒弃婚礼中的陈规陋习,选择轻量化、个性化且富有意义的庆祝方式。有的新人把婚礼变成“志愿服务日”,当天一起去社区做公益,去养老院陪伴老人;有的将婚礼预算的一部分捐赠给环保组织,以“两人名义”认养树木、资助濒危物种保护;还有的在旅途中记录爱情的同时,为沿途乡村学校捐赠书籍……这些选择契合了年轻人追求简约、注重内涵的生活态度,更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勇于突破传统习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风貌。浙江宁波这对新人的倡议发出后,不少单位和组织纷纷加入爱心接力,更是印证了这种“大爱婚礼”所蕴含的强大感召力。
事实上,婚礼的仪式感,从来不在于场面的宏大、花销的多少,而应是其中承载的精神价值与情感温度。一场有意义的婚礼,既能见证爱情的美好,成为新人生命中难忘的记忆,更能传递向善的力量,为社会文明注入温暖的动能。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婚俗改革,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到民政部门确定32个国家级、近1400个省市县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再到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核心都是引导公众摒弃婚俗陋习、回归婚礼本真。大力宣传此类“婚事新办、简办”的典型案例,不仅能引导更多人跳出“比排场、讲面子”的误区,让婚姻始于爱、彩礼归于“礼”,更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移风易俗,青年先行。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新风,公益婚礼、简约婚礼成为更普遍的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婚俗陋习将逐渐失去生存土壤,婚事新办、勤俭节约、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将成为人们的行为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