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祖传秘方”沦为骗术代名词

  生活中,部分消费者对“祖传秘方”“祖传配方”比较青睐。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信任,自制药品进行包装,并高价卖给消费者。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妨害药品管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泮某等5人将西药混合磨成粉冒充“祖传秘方”销售,因非法生产、销售西药混搭的伪秘方,被依法判刑。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传统医药领域存在的乱象,更折射出当前社会中以“祖传秘方”为噱头的黑色产业链的猖獗。当“祖传秘方”沦为伪秘方,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个案的审判结果,更需反思如何守护传统医药的纯粹性,以及如何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传统医药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为护佑人们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祖传秘方”在民间确实享有很高口碑和评价。然而,部分不法分子却利用公众对“祖传”二字的信任,将未经科学验证甚至有害的伪秘方包装成神药。他们将各类西药成分随意混搭,冠以“秘制”“纯天然”等标签,高价售卖给急需治病的患者。

  此外,伪秘方药品的生产销售往往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原料采购到包装宣传,再到线上线下销售,各环节分工明确。他们常借助网络平台、社交媒体进行虚假宣传,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实施精准诈骗。而药品监管体系在民间秘方认定、网络销售监管等方面存在的盲区,为黑色产业链的滋生提供了空间。售卖这种“祖传秘方”药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健康权,更严重损害了传统医药的声誉。当“祖传秘方”成为骗术的代名词,公众对传统医药的信任也将逐渐瓦解。

  法院的判决彰显了司法对药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的药品为假药,涉案人员需承担刑事责任及民事赔偿责任。然而,仅靠司法打击还远远不够。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完善对民间秘方的认定机制,建立完善传统医药传承人登记制度,明确“祖传秘方”等表述的使用规范;同时加强对网络销售平台的监管,运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并打击虚假宣传与非法销售行为。唯有法律与监管双管齐下,才能斩断黑色产业链的源头。

  打击伪秘方并非否定传统医药的价值,而是为了更好守护其纯粹性。传统医药的传承需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通过临床试验、成分分析等方式验证秘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部门可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传统医药的科学研究与标准化生产,鼓励真正有价值的“秘方”通过正规渠道惠及大众。唯有如此,传统医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而非沦为骗子的工具。

  当“祖传秘方”的信任被滥用,我们既要看到黑色产业链的贪婪与危害,更要思考如何通过法律、监管与创新,让真正的传统智慧得以传承,让药品市场回归安全与诚信。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患者陷入伪秘方的陷阱,让传统医药真正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