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阿克塞公安打造戈壁深处的执法密码
在雪山草原谱一曲平安赞歌
当公安部2025年度“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揭晓时,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的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公安局榜上有名——这个常住人口1.1万人的哈萨克族自治县,成为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公安机关。
在这片被戈壁与草原环抱的土地上,民警们用智能科技破解执法难题,用奶茶香气消融矛盾坚冰,用马蹄印迹在雪山草原写下了一曲平安赞歌。
三百平方米内的“智慧赋能执法”
走进阿克塞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300平方米的空间里藏着令人惊叹的“浓缩智慧”。16间功能室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从入区登记到涉案财物管理,形成全闭环执法链条。法制大队民警刘海鹏每天的工作,就是守护这套系统的顺畅运行。
“嫌疑人戴的智能手环会实时定位,办案民警的执法记录仪自动同步云端,连涉案财物都有电子身份证。”刘海鹏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去年夏天,一起盗窃案的赃物手机在移送中出现信息误差,系统立刻触发预警,通过“一物二码”追溯功能,半小时就查清了流转环节的疏漏。
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执法模式,让全县刑事、行政案件实现100%“一站式”办理。阿克塞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李春华算过一笔账:智能系统运行以来,平均办案周期缩短40%,群众满意度却提升了12个百分点。“全局刑事、行政案件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一站式’办理时,从入区登记到送押无缝衔接,让办案民警能够集中精力侦查办案。对涉案财物实行‘一物二码’双重管理,实现‘实物不动,手续流转’,有效保证了涉案财物来去明晰、管理处置规范。”李春华告诉记者。在2024年因草场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中,从接警到调解完毕仅用8小时,双方当事人看着电子笔录上清晰的权利义务告知书,不约而同说了句“这样处理,服!”
奶茶里的调解哲学
在阿克塞县公安局红柳湾派出所的“一壶奶茶调解室”里,总有股淡淡的砖茶混合的奶香。社区民警王海琴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记满“茶谱”的笔记本:牧民纠纷要加些盐,商户矛盾适合甜味,年轻人调解时温度要稍低……
今年4月,两位哈萨克族老人因祖辈流传的草场界线争执不休。王海琴煮上奶茶,先聊起近期的羊群膘情,当老人说到自家母羊产羔率时眉开眼笑,她才轻声说:“您看小羊都知道合群,咱们的草场不也像羊群一样,和和气气才能长好草吗?”三碗奶茶下肚,两位老人握手言和。
这种“以茶为媒”的调解术,源自民警们对民族习俗的深刻理解。在哈萨克族文化中,递上奶茶是最高礼仪。2024年冬天,一对年轻夫妇因彩礼问题闹离婚,男方母亲把陪嫁的地毯都扔到了门外。民警阿依古丽煮着奶茶,用哈萨克族谚语“拆帐篷容易,搭帐篷难”慢慢开导,最终让两家人重新坐下来商量。如今,“一壶奶茶工作法”已使当地矛盾纠纷调解率稳定在95%以上,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马背上的流动派出所
“八一,慢点走!”马吾列提别克轻拍马颈,这匹枣红色的警马会意地放慢脚步。作为博罗转井派出所的骑警,他和警马“八一”组成的巡逻队,是草原上最动人的风景。
去年7月的一场山洪灾害中,他们创造过奇迹。暴雨冲断了通往牧区的道路,牧民托合提的女儿突发高烧。马吾列提别克带着医护人员在齐腰深的洪水中策马前行,平时两小时的路程,硬是在泥浆里蹚了4个小时。当把退烧药送到时,托合提捧着湿透的药盒,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重复着“人民的警察,亚克西!”
“马背警务+”不止于巡逻。在冬季转场季,民警们化身“草原快递员”,把办好的居住证、户口簿送到牧民毡房;遇到游客迷路,他们既是向导又是急救员。今年“五一”假期,陕西游客张先生在沙漠中迷路,骑警队循着手机信号,在沙尘暴来临前找到了已经出现脱水症状的张先生。“警察骑着马出现时,感觉像看到了电影里的英雄。”张先生在感谢信里这样写道。
荣誉簿上的新坐标
在阿克塞县公安局荣誉室,“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的牌匾与“节约型机关”“集体一等功”等荣誉相映生辉。但对民警们来说,真正的勋章刻在群众心里:牧民阿木拉恒家墙上与民警的合影照片,商户马玉梅账本里“民警帮忙挽回损失3000元”的记录,游客留言簿上“草原警察比星空更亮”的赞叹……都是警民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为守护这份信赖,阿克塞县公安局建立执法办案积分制,让“多办案、办铁案”成为共识;开展积案清理专项行动,局领导带头包案攻坚,2008年以来的陈年旧案化解率已达90%;长草沟公安检查站的民警们在三省交界的风口上年均救助群众500余人,风雪中递出的每碗热泡面,都成了警民情深的见证……
当夕阳为戈壁镀上金边时,马吾列提别克正牵着“八一”回营房,远处传来牧民弹唱冬不拉的声音。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阿克塞公安用科技的精度、文化的温度、坚守的厚度,书写着新时代执法为民的答卷。或许正如李春华所说:“示范不是终点,而是让每个群众都感到平安就在身边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