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守牢永久基本农田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制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管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在牢牢守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擅自突破随意调整的前提下,遵循农业生产和耕地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客观规律,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优进劣出”的管理机制,规定了允许优化调整的情形、程序和规则,以兼顾耕地保护的刚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以确保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实至名归。
红线不是铁幕,而是活的屏障。过去,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常被误解为“一刀切”——地块划定时重数量轻质量,调整时怕担责不敢动,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划远不划近”“占优补劣”等现象,既伤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此,《办法》刚柔并济予以破局,一方面,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内零星地块优先补划,禁止挖湖造景、堆放垃圾等禁令,像“定海神针”般扎牢保护根基;另一方面,创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将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高标准农田等优质耕地纳入“蓄水池”,为重大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配套等合理需求提供“周转池”。这好比给耕地保护装了“双向阀门”——该紧时紧如磐石,该活时活似春水,让“永久”二字既体现战略定力,又焕发治理智慧。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提档升级的起点。《办法》从“推进耕地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措施,到建立质量档案、发布质量信息的监管机制,再到“退化耕地治理、黑土地保护”的系统工程,每一条都指向一个核心:永久基本农田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这样才能真正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从“划定红线”到“管好红线”,从“被动守田”到“主动建田”,《办法》的出台,是我国耕地保护治理能力的一次跃升。当每一寸永久基本农田都成为“高产田”,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精心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文章,大国粮仓的根基必将更加稳固,中国人的饭碗也必将端得更牢固、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