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平台“偷时间”伤害用户权益
看长视频倒计时广告时,总觉得时间过得慢,这或许不是错觉。有网友发现互联网出现新型“鬼秤”。媒体实测证实,多个长视频平台播放广告时,实际时长比标明的倒计时普遍多几秒。
除了付费会员模式,不少平台也在推行免费看视频模式:用户以观看广告为代价,换取免费浏览视频内容的权益;平台则需恪守承诺,按约定提供透明、规范的服务。然而,部分平台通过虚标广告倒计时、擅自延长播放时间牟利,本质上与商家“鬼秤缺斤短两”毫无二致,不仅破坏了公平交易原则,更违背了基本商业诚信,侵蚀着互联网生态的信任根基。
几秒“时间差”的背后,是平台精心算计的利益账。以日均近亿活跃用户的平台为例,若每个用户被多占用3秒广告时间,单日即能额外产生数万小时的广告播放量。这背后关联的流量变现、广告收益,正是平台“偷时间”的核心动因。显然,这绝非技术误差,而是刻意设计的盈利套路——不直接延长广告时长,而是通过操纵倒计时模糊边界达到欺骗目的,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用户难以精确计时的困境,悄然实现利益的非法扩张。但如此短视的“小聪明”,终会付出长远代价。当用户满心期待倒计时结束,却等来“额外加时”,反感便会转化为对平台的不信任。久而久之,用户流失将让平台“偷鸡不成蚀把米”。
“偷时间”行为频发,根源在于双重短板:一是部分平台重利益、轻权益的价值偏差,当前用户观看时长、广告完播率等数据被视为平台商业价值的核心指标,部分运营者为追求“漂亮数据”,不惜牺牲用户体验耍“小聪明”。二是监管对新型侵权行为的响应滞后,从VVIP会员套娃收费到擅自降低视频清晰度,再到用户被自动续费,互联网平台的侵权手段愈发隐蔽。而相关领域在侵权界定、证据固定、处罚标准等方面的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细化,客观上助长了平台的侥幸心理,让“鬼秤”有了生存空间。
面对广告“鬼秤”乱象,监管部门必须主动行动,扛起监管责任。一方面,针对互联网广告“偷时间”等新型侵权行为,加快明确监管规范,划定红线,亮明底线,让平台运营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创新监管技术手段,建立广告时长动态监测系统,打破“不举不究”的被动局面,对违规平台依法从严处罚并公开曝光,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
平台自身更不能心存侥幸,应主动校准广告计时系统,重新审视短期利益与长期信誉的关系。须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都是基于对平台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一旦被破坏,修复成本将无比高昂。尤其在微短剧、短视频冲击下,长视频平台更应坚持内容为王,以高品质剧集和诚信服务留住用户。
在分秒必争的现代生活里,任何人都无权以欺诈手段窃取他人时间。用户应积极捍卫自身时间权益,平台也需明白,唯有尊重用户,才能行稳致远,别让广告“鬼秤”偷走信任,破坏互联网生态和谐,从而还用户一个公平、诚信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