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化建设助推校园配餐服务质量安全升级
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提供餐饮制作及配送服务的企业。此次出台的国家标准,聚焦校园配餐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学校与供餐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食品原料进货检查制度执行、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给出了清晰的标准化规范化指引。
校园食品安全无小事。我国目前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涉及学生超过2.37亿人。校园配餐覆盖面广、环节多,关乎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成长发育,也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心。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安全”,公众日益重视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均衡、消费体验,对校园配餐服务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越来越细的要求。
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的出台,顺应了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更高期待。这一国家标准是对现有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首次在全国层面为校园配餐的关键环节提供了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指南。国家标准明确了覆盖食谱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用餐服务、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等全链条的规范指引,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导。同时,国家标准提出了有关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信息交流、防止餐饮浪费的操作指引,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膳食平衡、节约环保的理念,从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人尽其责是强化校园配餐服务管理的前提。国家标准要求校园配餐服务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食品安全管理、检验人员,完善食品安全专管责任机制,并建立“日检查、周排查、月调度”的风险防控动态机制,这有助于拧紧校园配餐管理的责任发条,筑牢日常安全防线。
原料采购是校园配餐服务的源头,也是问题多发环节。国家标准提出对米、面、油等大宗食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每批次原料都要留存检验报告,对每种大宗食材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全品类覆盖的安全检测,对农药残留等关键指标进行重点检测。这些标准化措施能够从源头堵住问题食材流入校园的路径。
此外,国家标准要求配餐企业在加工制作环节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将后厨操作实时展示给学校、家长和学生。这一要求可把配餐企业的后厨变成“明厨”,把少数人的监管变成无数人的监督,充分保障学生、家长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把压力传导给配餐企业,倒逼配餐企业增强自律意识,规范加工制作行为。在运输配送环节,国家标准规定必须使用封闭式专用车辆,且需向主管部门备案并安装定位系统,可有效避免配送途中可能发生的二次污染或人为干扰。
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给校园配餐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标准化操作的基础,让供餐企业有标可依,让学校监督有的放矢。以这一标准的发布为契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校园食品安全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切实提升校园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水平,从而为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好的呵护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