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发展须以尊重消费者权益为前提

  近日,关于预制菜的话题成为热搜。其实,预制菜本无“原罪”,不仅能帮助快节奏生活人群解决“做饭难”,也可为餐饮企业降本提效。纵观网络热议的内容,真正让公众不满的,是当前预制菜行业发展的两大痛点:其一,什么是预制菜,标准究竟该怎么定?其二,钱花得值不值,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先看定义之争。按照《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精神,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目前,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但在消费者眼中,“堂食袋装”“加热即食”的冷冻料理包,即便出自中央厨房,本质仍是省去现做步骤的预制菜“变种”,和期待的堂食锅气相去甚远。官方定义、企业说法与消费者认知存在的巨大差异,不仅让双方各执一词,更让公众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心生戒备、本能抵制。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困境即将破局。据悉,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很快将公开征求意见。标准落地后,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答案,此前的定义分歧将被终结。这更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转折。

  再谈知情权。虽然人们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在逐步提升,但为何在餐饮行业,预制菜仍然是敏感词?根源就在于信息不透明。消费者花着堂食现做的钱,盼着热气腾腾的美食,结果吃到的是数月前工厂流水线的冷冻预制菜,怎能不觉得被“糊弄”?若商家坦诚告知、明码标价,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或许争议也不会如此之大。现实是,很多餐厅对预制菜遮遮掩掩,这种不坦诚才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事实上,预制菜要站稳脚跟,赢得信任,离不开“三化”,即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标准化要覆盖生产全流程,从原料选品到工艺、标识,都要有章可循,消除模糊地带,让消费者一眼辨“真身”;透明化要求商家主动告知,哪些菜品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价格如何区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创新化则需企业研发更美味、健康、多样的产品,摆脱“口味单一、营养不足”的刻板印象。

  眼下,“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还停留在倡导层面,缺乏强制力。但从此次话题争议事件来看,落实消费者知情权已刻不容缓。否则,抵触情绪一旦蔓延,不仅伤害个别企业,更会阻碍整个预制菜行业的有序发展。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但其发展必须以尊重消费者权益为前提。只有让预制菜光明正大地摆在台面上,行业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实现与消费者权益的双赢。毕竟,在美食这件事上,没人愿意稀里糊涂买单,消费者不过是想吃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