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法学会为法治南关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开展“一平台六聚焦”工作法 构建“一站式”法律服务矩阵
“以前遇到事只能自己瞎琢磨,没想到在这儿花几分钟就能搞明白维权的‘门道’。”不久前,市民王女士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法学会驻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咨询时,律师帮她整理的索要公司拖欠加班费的维权要点,让她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手里攥着这份维权要点,王女士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王女士的安心得益于南关区法学会创新提出的“一平台六聚焦”工作法。今年以来,南关区法学会在南关区委政法委统筹指导下,立足基层治理实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强法律服务站,以“解民忧、促和谐、助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聚焦力量整合、法律服务、分析研判、矛盾化解、会校联动、精准普法六个方面,构建“一站式”法律服务矩阵,将法治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法治南关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力量整合,打造法治服务“主阵地”
今年6月,在南关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吉林遗嘱库公益律师黄磊和驻点法官低声交流一起遗产继承纠纷的调解思路,南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在旁边整理劳动仲裁案件材料……近年来,这种跨部门协作的场景在南关区已比较常见。
“过去群众办事,需要在多个单位之间来回跑,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找哪个单位。”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我们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人社、信访、住建、妇联和社会组织中山法援、吉林遗嘱库10家会员单位派员常驻法律服务站,让群众只来一次就能进对门、找对人。其中,涵盖各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员有55人。”
据了解,南关区法学会借助“职能整合+机制融合”聚合效应,在南关区综治中心设立会员之家、法学实践基地、“南法”专家工作室、“南检”专家工作室等多个功能区域,打造了功能完备、协同高效的法治服务综合体。目前,南关区将这一特色模式向全区辐射延伸,在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立法律服务站,在南关区北部桃源街道和南部幸福乡打造精品法律服务站。同时,南关区法学会设立驻长春城投网约车服务中心法律服务站,积极服务新业态。
此外,南关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与各会员单位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法律问题,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聚焦服务优化,打造群众诉求“直通车”
“您好,这里是南关区法律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某日9时,铃声刚刚响起,南关区综治中心四楼热线接听室的值班律师就迅速抓起电话。电话那头,某商铺负责人赵先生正因分销商拖欠货款急得团团转。
“先生您别急!您把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对方拖欠金额和沟通情况跟我说一下……”值班律师一边安抚赵先生的情绪,一边在系统里详细记录纠纷要点。很快,律师把整理好的立案材料清单和证据保存要点告知赵先生。
这是南关区法学会热线服务“前端接待记录、后台专业支撑、末端综合研判”闭环工作模式高效运转的案例之一。
负责热线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该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按照热线服务高效化原则运行,要求值班律师第一时间接听来电,同步梳理咨询情况、洞察潜在风险、提供化解方案。“我们还会组织律师定期对全区的矛盾类型、风险趋势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研判,为社会治理工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聚焦分析研判,打造风险防控“智慧脑”
南关区法学会立足法律服务热线运营平台,创新推出“三步诊疗法”,即精准分类,明晰数据;分析数据,洞察风险;制定方案,化解风险,定期对全区的矛盾纠纷类型、热点问题、风险趋势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研判,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南关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三步诊疗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整合平台咨询信息,定位所属领域,建立劳动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事纠纷、经济纠纷、房产物业纠纷、其他纠纷六类法律领域动态台账,提炼规律特征;第二步,运用汇总数据分析工具,实行“周统计、月汇总、季研判”,找出纠纷特点及趋势共性问题,梳理热点、难点和潜在风险,上报区综治中心并提供数据支持;第三步,依据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问题,对高风险等案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各方快速解决。同时,主动与相关行管部门研究,提供建议,助其补齐监管短板。
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以劳动纠纷的分析报告为例介绍,根据分析报告,最近几个月,拖欠工资、工伤赔偿两类问题反复出现,特别是每到月末咨询量会明显上升。“对此,我们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的劳动仲裁部门进行沟通,围绕焦点问题,从行政和法律两个角度形成十大问题解答参考提纲。这既让律师解答问题更专业,也督促行政部门堵塞监管漏洞。”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矛盾化解,打造解决纠纷“先锋队”
为了让矛盾化解更高效,南关区法学会组建了一支由政法单位法律精英和律所、院校推荐的法学法律工作者组成的法学咨询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该法学咨询专家团队以第三方视角,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化解纠纷、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已主动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尤其在参与处理某大众浴池140余人的会员卡退赔群体性矛盾纠纷、某集团涉及某乡镇(街道)水库冰面使用范围的行政合同纠纷、四兄弟姐妹财产继承家庭矛盾纠纷等重点复杂矛盾纠纷中,南关区法学会组织法学咨询专家团队与区综治中心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通过“法律释明+协商调解+司法引导”方式,为化解矛盾纠纷“把脉支招”,共同分析研判,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意见,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聚焦“会校联动”,打造法治人才“孵化器”
“第一次参与庭审时,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现在已经能独立起草简单的法律文书了。”长春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小周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她整理的卷宗。在南关区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实习的两个月里,小周参与了5次庭审,整理了10多本卷宗,还协助律师接待了多名咨询者。
小周的成长和南关区法学会与高校开展的合作共建工作密切相关。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秉承‘会校携手、共育英才、繁荣法学、服务实践’理念,积极与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活动,打造了法学实践基地。”
自今年4月16日与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南关区法学会组织学生到区法院驻综治中心审判执行团队和区人社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全方位参与立案受理、案件调解、案例研讨、文书起草、卷宗整理、庭审等实务性工作,让学生了解基层司法单位运行的真实情况,直面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难题,成效明显。此外,在南关区法学会统一组织下,区法院和区人社局还向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赠送典型案例,供学校师生研究、学习。
截至目前,已有7批60名法学专业学生到南关区综治中心实习,先后参与各类庭审34次、案例研讨13次、案件调解3次、文书起草11份、卷宗整理110本。
聚焦精准普法,打造法治信仰“播种机”
“听了律师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法律问题。”刚参加完南关区法学会组织的“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张阿姨说,“楼上漏水该找谁赔,宠物伤人主人要负什么责任,这些我们经常遇到的事,律师讲得明明白白。”
南关区法学会将普法宣传作为重要职责,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站的资源优势,结合省、市“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安排,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公检法司、律所、社会组织等会员单位和法学咨询专家,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商超、校园、商务楼宇、行政机关等场所,采取普法讲座、现场咨询、模拟法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50余场,发放宣传单、宣传品4000余份,受益群众6000余人。
同时,南关区法学会坚持“需求导向”,根据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定制化开展普法活动:面对社区居民,法律服务站组织“法律进社区”活动,主要围绕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常见问题展开;对于企业经营者,法律服务站举办“企业法治体检”活动,重点讲解民法典、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这种“精准滴灌”的普法方式,大大提高了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普法方式上,南关区法学会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创新开展普法工作,增强普法工作实效。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以案释法”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法律热点;创建抖音“普法政能量”专栏,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参与市委政法委与长春新闻综合广播联合主办的《889新说法》栏目,通过翔实的案例和专业的讲解,助力南关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开设“线上普法课堂”,邀请专家在线解答群众法律疑问。
“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促使群众的法治意识持续提升。”南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关区法学会将继续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织密法律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效,传递法治温度,努力推动法学会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新发展,为推动南关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智慧和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