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新源县法学会打造“银龄工作室”探索法治服务新模式
“银发智慧”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今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法学会积极落实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借力新源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引入“银发智慧”,择优返聘8名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突出的退休政法干部,组建“1+8”法学专家咨询团队(1个工作室+8名专家),打造“银龄工作室”并入驻综治中心。
该工作室将退休人才的专业优势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盘活“银龄”人才资源,探索出“专业支撑+实践应用”的法治服务新模式,有效破解基层法治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的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助力基层善治之路。目前,“银龄工作室”已成为激活新源县基层治理新动能的关键力量。
把脉问诊,“银龄”专家化身矛盾化解“定海神针”
2022年4月,某村委会与阿某、米某等9人签订草场合同,约定4969亩草场用于放牧,承包期为3年,承包价292638元。承包合同明确约定阿某、米某等9人承包村内部分集体草场,每年年初按时支付草场费。但自签订合同后,阿某、米某等9人以经营困难为由拖欠承包费。经反复沟通无果,该纠纷被移交至新源县综治中心进行调解。
受理诉求后,“银龄工作室”迅速响应,指派精通民族语言、熟悉牧区政策和草原法规的退休法官巴尔泰牵头处理。
巴尔泰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与双方当事人深入沟通,调取原始合同,精准把握争议焦点。在充分掌握事实后,他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一方面详细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规定,明确权利义务;另一方面融情于理,结合当地民族习惯和游牧民族传统,引导双方互谅互让。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沟通,巴尔泰提出了一个兼顾法律和双方现实需求的解决方案,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约定阿某、米某等9人当日支付承包费17000元,剩余275638元款项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租金,承包合同继续履行。
为保障协议顺利实施,巴尔泰法官还引导双方办理了相关手续,明确规定了违约责任,并到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彻底解决了这起历时3年多的纠纷。
当事人米某感慨道:“巴尔泰法官懂法律,更懂我们牧民的心和草原的规矩。他讲得清楚,断得公平,我们服气!”
这起棘手的草场合同纠纷得以顺利化解,不仅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增强了牧民们的法治观念,也体现了“银龄工作室”成员凭借数十年法律实务积淀和深厚的群众公信力,在化解重大、疑难、跨地域矛盾纠纷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案的化解生动展现了‘银龄’专家在化解具有地域特色、涉及民族因素的复杂纠纷中的独特优势。他们不仅是法律专家,更是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能将‘法理情’有机融合,直击矛盾核心,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新源县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王飞飞说。
自成立以来,“银龄工作室”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件,成为基层社会稳定的坚实屏障。
完善机制,“5+3弹性工作法”构筑专业服务新体系
王飞飞表示,“银龄工作室”的高效运转,得益于其独创的“5+3弹性工作法”及配套机制,“这是新源县法学会基层治理创新的精髓所在。”
所谓“5+3弹性工作法”即工作室将8名专家科学分为5人固定服务组和3人机动攻坚组。
固定服务组中的5名专家专业特长细分为“三专小组”(民商事组、刑事行政组、基层治理组),每周一、周二在综治中心轮值坐班,为群众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和一般性纠纷调解服务。这种“坐诊”模式确保了服务的稳定性和可及性。
机动攻坚组的3名专家均为经验丰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强的专家,不坐班,但随时待命。一旦综治中心遇到跨领域、涉众广、久拖不决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或突发事件,可立即调配机动组专家介入,提供“点单式”的高强度专业支持和攻坚力量。
为了保障运行效能,“银龄工作室”对受理的每一起案件建立独立台账,详细记录案情、处理过程、结果及回访情况,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此外,该工作室与公安、信访、相关乡镇及事权部门建立紧密联动机制,信息实时共享,力量统一调配,针对复杂问题联合“会诊”,形成化解矛盾的强大合力。对于特别重大疑难纠纷,由工作室协同综治中心牵头,组织相关事权单位召开专题协调会或提请县信访联席会议,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高位推动问题解决。
除此之外,该工作室还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典型案例研讨和经验交流,不断提炼工作方法,提升团队整体专业水平,实现经验的有效传承。
新源县法学咨询专家牟焱表示,这套“弹性工作法+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既保证了日常服务的“普惠性”,又确保了关键时刻专业支撑的“精准性”和“战斗力”,是新源模式最具吸引力的特色亮点。
组织支撑 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赋能综治中心提档升级
新源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坐落于新城区县委院内,在原信访大厅的基础上,先后投入30余万元,升级改造成为1250平方米的办公阵地,于2025年3月17日正式挂牌使用。
该综治中心设置有18个接待窗口,3个矛盾纠纷调解室、1个信访接待室、1个法学专家咨询室、1个心理咨询室,整合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住建、林草、人社等22个部门资源,采取常驻+轮驻+随驻模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银龄工作室”入驻后,积极融入综治中心整体工作框架,与其他部门人员协同配合,在信息研判、风险评估、预案制定、联合行动等环节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助力综治中心真正成为整合资源、协同发力的社会治理“枢纽”。
近期,“银龄工作室”与新源县综治中心多部门联动,成功化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既解了“法结”又解了“心结”。
2017年,新源县新源镇托海村村民阿某与同村村民肉某因一笔5000元的民间借贷发生纠纷。2017年至2025年借款人肉某以各种理由推托,导致阿某多次索要借款无果,为此阿某来到“银龄工作室”寻求帮助。
由于阿某年事已高,情绪激动,矛盾进一步激化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厘清矛盾焦点后,“银龄工作室”联合综治中心,组织公、检、法相关单位成立专项调解小组,及时安抚阿某情绪,防止过激行为发生。同时法学咨询专家阿依奴尔·阿克木汗联合公、检、法单位驻派人员共同向肉某宣讲法律,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明确拒不还款的法律责任。最终,在“银龄工作室”和多部门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阿某放弃利息诉求,肉某承诺分两次还清欠款,并当场签署调解协议,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确保执行效力。
牟焱表示,新源县法学会通过在县综治中心建立基层服务站点,并深度嵌入“银龄工作室”这一核心载体,为综治中心的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和智力保障。
“‘银龄’专家的加入,显著提升了综治中心的法律服务专业水平。他们不仅是直接的矛盾化解者,更是中心工作人员的‘导师’,通过言传身教,指导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制度设计,提升依法办事能力。”王飞飞说。
数据显示,“银龄工作室”进驻综治中心后,站点案件化解效率显著提升(月均化解量提升6%),提供法律咨询15次,为重大纠纷提供专项法律服务2次,通过“询问+回访”,群众对工作室法律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8%。这一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新源县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未来,新源县法学会将继续深化“银龄”品牌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让这些宝贵的“银龄智慧”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源、法治新源征程中持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