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治理不该有“真空地带”

  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的公共安全治理,是基层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也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是基层治理的一个“老大难”,也是一道“必答题”。做了20余年社区工作的一社区干部向媒体坦言,“城中村”的安全管理像拆“盲盒”,总会有新挑战。

  拆“盲盒”这一比喻发人深省,不仅道出基层治理者的困境,更揭示了城中村与老旧小区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存在的“真空地带”。这些区域因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权责模糊、风险隐患叠加,极易成为公共安全治理的“盲区”。破解这一难题,需以制度补位、责任压实、资源下沉构建治理闭环,让安全防线真正覆盖每一寸土地。

  城中村与老旧小区的安全“真空”,本质是治理体系的“断层”。一方面,其混杂的人口结构、私搭乱建的违规建筑、年久失修的基础设施,犹如埋藏于地下的“定时炸弹”。消防通道被占用、电线私拉乱接、燃气管道老化等问题,时刻威胁着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治理主体却常陷入“无人管”的尴尬:开放式管理导致物业缺位,居委会力量有限,部门职责交叉又易形成推诿。媒体曾报道某地社区面临的“多头管却无人统筹”之困,安全员、灾害信息员各管一摊,遇险情时反而效率低下。这种治理“真空”不仅放大风险,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短板。

  填补公共安全治理“真空”,需以系统性改革重塑责任链条。首先,制度设计必须“补位”。可借鉴某地社区“一人统筹”经验,设立专职应急管理员,整合分散职责,实现“一岗统管”。同时,探索将消防评估、房屋鉴定等纳入商户准入前置审批,从源头上遏制隐患滋生。其次,将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城市更新规划,加大财政投入,更新电气系统、拓宽消防通道、增设智能监控,让硬件设施与安全需求匹配。

  此外,科技赋能与社会协同是长效治理的关键。数字化平台可打破信息壁垒,通过物联网监测、大数据预警实时感知风险;外卖骑手等群体化身“移动哨兵”,能弥补巡查盲区。更重要的是激活居民自治力量,建立业主委员会,引导居民参与隐患排查,形成“人人有责”的治理共同体。现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将网格员、志愿者纳入“微循环”治理,正是依靠群众力量织密安全网的有力举措。

  公共安全治理没有“真空地带”,民生福祉不容“盲盒”风险。城中村与老旧小区的安全防线,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宁,也是城市文明的温度标尺。唯有以制度兜底、科技助力、全民参与,才能将这些区域从治理“盲区”转变为安全“示范区”,让城市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