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刻阐明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肯定学习教育成效,对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全党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形势任务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意义。

  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一旦成风,危害巨大。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这么长时间,仍有人当耳旁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积习难改,已成为阻碍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严重问题。所以,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坚决防止回潮复燃。

  要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反观那些违法乱纪的干部,缺的就是这种修为和定力。因此,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加强纪律教育,不搞不教而诛,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警示教育,用典型案例当头棒喝,使更多的干部红脸出汗、知错知止,“见不贤而内自省”,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作风教育,才能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对纪律规矩的敬畏感,时刻保持自警、自省、自律,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不越“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要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成效有目共睹,但仍有一些老问题东躲西藏,一些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吃喝玩乐惯性仍然很大,反弹势能也在积蓄。有的地方“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玩起“障眼法”……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所以,要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要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把查处“四风”问题更加紧密地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实现纠治“四风”向经常性作风建设的转向,健全完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度机制,把制度成果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要强化监督执纪。从严监督执纪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利器。要抓实党组织日常监督,把监督抓在日常、做在经常,做到关口前移、监督常在,紧盯权力运行关键环节,抓好“三重一大”事项监督及重点领域监督,提高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切实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特别是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持续释放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强烈信号,切实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继续加强人民监督,有效开展监督教育,强化人民监督意识,提升参与监督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人民监督的效果和影响力,促进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自觉养成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好习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使我们党始终不负人民,团结带领人民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