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门诊命名 守护患者权益
针对部分医疗机构使用模糊、笼统或容易混淆的门诊名称,少数医疗机构为吸引患者,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的门诊名称误导患者等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医疗机构要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要求门诊名称应当与诊疗科目相匹配,可在一级诊疗科目基础上,依据二级诊疗科目进行细化,如“内科门诊”“外科门诊”“心血管内科门诊”“神经外科门诊”等。这一举措直击当下医疗服务中的现实问题,对于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中,部分医疗机构门诊命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门诊使用模糊、笼统或容易混淆的名称,比如“综合诊疗门诊”,患者难以从中判断具体诊疗范围,增加了就医难度。还有少数医疗机构为吸引患者,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像“速愈康复门诊”,这种误导性名称不仅违背医疗行业的严谨性,还可能让患者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更有甚者,使用违反公序良俗、标新立异的名称,引发社会焦虑和争议。这些不规范的命名方式,扰乱了医疗市场秩序,损害了患者的知情权。
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命名,是保障患者权益的必然要求。门诊名称作为患者接触医疗服务的第一信息源,应当准确、清晰地传达诊疗信息。规范的命名能帮助患者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病情的科室,减少因挂错号、走错科室带来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尤其对于那些病情紧急、身体不适的患者而言,快速精准就医至关重要。同时,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命名能让患者在就医前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和专业特长有更清晰的了解,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陷入不必要的医疗消费。
从医疗行业发展角度看,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命名有助于引导医疗机构回归医疗本质,专注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当医疗机构门诊命名不能再作为吸引患者的“噱头”,医疗机构可以更好把精力投入到提升专科特色、优化诊疗流程、培养专业人才等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这将促进整个医疗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于新兴的特色门诊和多学科联合门诊,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命名能够让其特色和优势更加清晰展现,有利于这些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医疗选择。
为确保《通知》要求落到实处,医疗机构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全面梳理本机构门诊设置与命名情况,对不规范问题立行立改,及时调整门诊标牌、引导标识,优化门诊管理流程,并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发布准确的门诊信息。卫健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将医疗机构门诊规范命名纳入医疗机构评审等工作中,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同时,畅通患者监督渠道,鼓励患者对不规范命名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
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命名,看似是对几个名称的规范,实则是关乎患者权益、医疗行业发展的大事。期待在《通知》的规范下,医疗机构门诊名称更加科学、准确、清晰,让患者就医之路更加顺畅,推动医疗服务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