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平台经济更好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在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研究起草了《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为规则》),旨在细化监管要求,引导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

  平台经济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数据显示,平台经济已吸纳超2亿灵活就业人员,截至2023年6月底,其总市值达1.93万亿美元。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我国平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关键,不仅深刻改变大众消费模式与社会生活方式,更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伴随规模扩张与业态创新,各类价格乱象滋生,成为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电商平台“先涨后降”“虚构原价”,标价与结算价脱节,既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又透支市场信任;外卖平台“会员价反超非会员价”,违背会员服务初衷,削弱用户黏性;旅游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破坏公平交易原则;还有其他部分平台拆分基础服务重复收费,或设不透明“保证金”条款、模糊退还规则。这些乱象既破坏市场信任、损害消费者权益,更阻碍平台经济长远发展。

  让平台经济大显身手,需要发展与规范并行。尽管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已对经营者价格行为作出规范,但面对平台经济跨领域、高技术、强互动的特性,现有法律法规在具体适用中仍需细化。《行为规则》坚持“促发展”与“强监管”并重、“事前引导”与“事中事后监管”结合,着力规范价格行为、推动信息公开、强化多方协同,以法治乱,为平台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制度支撑。

  《行为规则》要落地见效,需多方协同打“组合拳”。监管部门需强化系统思维,构建“全链条、跨区域、多部门”协同执法体系,开展专项整治。针对电商“虚假折扣”、外卖“价格倒挂”、旅游“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可依托大数据监测技术,实时采集平台价格数据、智能分析风险并预警,对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

  价格乱象屡禁不止,反映出部分平台内部治理薄弱。平台需从技术与制度两端发力强化主体责任。一方面,建立价格审核与预警系统,商品上架前严格审核价格标示、促销规则,避免“低价引流高价结算”,价格异常时及时提醒商家与消费者;另一方面,加强用户数据保护,明确数据收集与使用边界,建立数据脱敏机制,防止数据滥用引发价格歧视。此外,还需以服务成本为基础,优化收费结构,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通过制定行业价格行为自律公约、开展合规教育,引导平台与商家守规;搭建价格信息共享平台,发布市场动态与成本数据,为经营者定价提供参考,避免盲目跟风与恶性竞争。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动态完善的法规保障。面对数字经济快速迭代的特性,需强化超前研判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关口前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前瞻性研究效能,提升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乱象治理效果,推动平台经济更好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