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兼职工作者沦为“电诈工具人”
“零经验、免培训”招聘兼职,实则利用求职者身份信息注册各类金融软件账户。据报道,这类“兼职”门槛不高却套路满满——“刷脸”完成某些软件注册,即可获得报酬。此后,这些账户被用于绑定境外“洗钱”平台,进行转移、清洗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所得资金。而实名注册的各类社交账号,则被不法分子以每个40至50元的价格贩卖给“引流”犯罪团伙。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电信网络实施诈骗、开设赌场、洗钱等犯罪活动花样不断翻新。但不法分子不会使用自己实名认证的电话卡、微信号等实施诈骗,更不会使用自己的银行账户收款。一些涉世未深、风险意识不强的在校生便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为“电诈工具人”。这些在校生在“兼职”“赚快钱”等诱惑欺骗下,名义上是从事网络推广等兼职工作,入职期间不法分子再以匹配职位、注册账号、发放工资等各类理由,要求求职者上交身份证、银行卡和个人手机号,并配合人脸识别等,进而在求职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其身份信息注册网银、数字钱包、第三方支付账户,此后再将这些账号用于电信网络诈骗。
保护涉世未深者不掉入圈套,沦为“电诈工具人”,应加大对上游犯罪的打击力度,彻底斩断来自境外的诈骗犯罪势力,有效清理其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夯实网络平台的审核责任,对所谓的“网络推广”等兼职广告加大审核力度,切断涉诈信息传播途径,引导在校大学生等群体提升法律意识,避免掉入不法分子设置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