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医疗广告戴上“紧箍咒”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制定公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有力打击违法医疗广告提供更为清晰、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引。

  “治愈率99%”“永不复发”……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没有任何资质的“黑医院”“黑医生”发布的医疗广告。现如今《指南》的公布,对医疗广告的认定、发布等事项作出更加严格的规范,为医疗广告戴上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紧箍咒”。

  曾经一段时间,由于医疗广告、医疗信息和医疗科普在表现形式上较为相似,相关部门在广告监管工作实践中难以有效区分,既给医疗机构开展正常的医疗信息公开和医疗科普造成困扰,也给少数不法分子借助信息公开和医疗科普形式变相发布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少数不法经营者假借“科普”的外衣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甚至虚构“名院”“名医”吸引患者就医;个别机构发布信息时明示或者暗示就医将获得更好的安全性保障、疗效或者更优惠的价格等。这些医疗广告,不仅可能侵害消费者权益,误导患者作出错误的医疗选择,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危害患者身体健康,而且还可能引发医患矛盾,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

  医疗广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绝不能随意制作发布,必须由专门机构根据一定工作需要按照既定程序发布,真正给其戴上“紧箍咒”,这样才能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知情权以及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比如,《指南》对医疗广告的定义、发布主体作出严格限定,明确规定除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或者委托他人发布医疗广告。这就等于从源头上给违法医疗广告误导群众上了一把“锁”,令其“不能”发布。针对“医疗广告”与“医疗信息”和“健康科普”在表现形式上较为相似难以甄别的问题,《指南》对三者进行了严格区分,不仅能够方便群众就医,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协同监管,精准打击违法医疗广告,令其“不敢”。同时《指南》还明确了对于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的处置规定,特别是对涉嫌构成虚假广告罪等情节严重行为的处理,进一步扎紧法规制度的笼子,高悬严厉惩处的利剑,形成强大法律震慑,令其“不想”。

  医疗广告事关医疗行业秩序和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关注度高,对其监管标准必须细之又细、密之又密。《指南》和今年5月出台的《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共同为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发布医疗广告划定了更为清晰的“底线”,既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又有助于精准打击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行为,还能够防范和制止医疗行业商业营销宣传领域的“内卷式”竞争,让各类“隐形变异”式的医疗广告无所遁形,更好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