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公安以创新实践诠释使命担当
为丝路古城筑牢平安防线
8月14日午后,甘肃省敦煌市梨园社区的楼院里,敦煌市公安局沙州派出所民警司晓乐正和“妈妈唠嗑队”的成员们拉着家常。充满烟火气的对话,正是甘肃公安“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建设在基层的鲜活体现。
8月的敦煌,阳光炽烈,记者走进这座丝路古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警民携手的平安画卷:社区警务室里“唠嗑调解”化解邻里心结,景区执勤点多警种联动服务游客,“反诈印章”让普法宣传有了文化温度,“飞天铁骑”用速度传递着守护力量……敦煌公安正以一系列有温度的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法治公安的深刻内涵。
法治之光照亮社区“最后一公里”
沙州派出所梨园社区警务室里,民警马雅璇正和网格员梳理着群众对治安管理的建议。“我们把警务网格和社区网格拧成一股绳,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沙州派出所所长樊国洋掏出手机展示“警网联动”群,社区干部、物业、楼栋长实时互动,“谁家有纠纷,网格员秒发现,民警分钟到,热心群众再帮着劝劝,事儿就平了。”
这支由热心群众组成的“妈妈唠嗑队”,是沙州派出所深化“枫桥经验”的创举。她们凭着“人熟、地熟、家长里短熟”的优势,在串门聊天、广场纳凉、接送孩子时就把居民诉求摸得一清二楚,形成“唠嗑发现—民警介入—多元调解”的闭环机制。派出所定期给她们举办“法律小课堂”,最近刚讲完《民法典》里的相邻关系,还模拟了漏水纠纷调解场景。
“以前我们像救火队员一样到处跑,现在‘妈妈唠嗑队’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樊国洋的话道出了治理之变。今年以来,这支队伍已协助派出所化解纠纷68起,成功率达92%。
在敦煌市综治中心,一场由多方参与的调解刚结束。中心公安窗口负责人孙全明说:“过去跨领域矛盾靠民警单打独斗,现在有了‘警调对接’平台,12个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一窗受理、联合调处’。”据统计,今年敦煌公安受理的1329起纠纷类警情中,通过该机制化解的成功率高达98%。“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让群众在每起纠纷化解里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敦煌市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程鑫的话表达了公安干警一心为民的初衷。
警务创新让安全触手可及
在敦煌印局里,一枚刻着九色鹿图案的“反诈印章”成了游客的新宠。敦煌市公安局党河派出所将敦煌元素与反诈标语结合,设计出这套文创产品,反弹琵琶飞天旁刻着“陌生链接不要点”,莫高窟剪影下写着“转账核实再操作”,这些元素一时变成了行走的“普法宣传员”。
“我们拍反诈情景剧,把‘杀猪盘’演成身边事;给老人开‘银发小课堂’,手把手教安装‘国家反诈’App;在中小学开‘反诈美术课’,让孩子们画出心中的防骗英雄。”民警王睿边演示印章边介绍。依托120余个小区微信群打造的“指尖课堂”,每天推送漫画案例,解析刷单、虚假投资等骗局,让防骗知识“秒达”指尖。
最惊艳的是党河风情线的“水幕反诈”,每晚音乐喷泉开场前,3分钟反诈宣传片在水幕上流转。“把防骗知识融进夜景,太有创意了!”广州游客李先生举着手机记录。今年以来,辖区电诈发案和损失“双下降”,这些接地气的普法方式功不可没。
柔肩铁骨护航诗与远方
“前方停车场已满,请往这边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入口,“飞天铁骑”队员张文涛正在引导车流。这支由30人组成的摩托化巡逻队,日均骑行近百公里,被游客称为“沙漠守护者”。
7月28日晚,鸣沙山星空演唱会上,一名女游客中暑倒地。铁骑队员吴兴鹏、李延虎疾驰而至,用冷水为她降温,小心扶上摩托。“撑住,医院不远!”警笛划破夜空,10分钟后便将人送到医院,两人抹把汗后再次扎进人流。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流金铄石的夏日里,铁骑队员用速度传递温度;夜幕降临的夜市中,多警种巡逻队化身“守夜人”,维护秩序、排查隐患、解答咨询,警灯与灯火交相辉映。
“民警就是导游,队伍就是风景,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守护。”敦煌公安秉持的“文旅警务”理念,让游客宾至如归。“看到警察在身边,玩得特别踏实!”贵州游客张女士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古老丝路上,法治阳光正照亮每个追梦人的路。从社区巷陌到景区大漠,从指尖课堂到水幕光影,敦煌公安以创新实践播撒法治种子,让“阳光下的守护”成为千年古城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