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厦港街道综治中心以能解难、以优解忧

为社区和谐注入“硬核”力度和“暖心”温度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的一场邻里纠纷“持久战”终于落下帷幕,两位居民握手言和。这起由雨布滴水引发的邻里纠纷,从口角争执升级到频繁投诉,甚至牵扯出历史违建问题,在厦港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厦港街道综治中心)的介入下,通过联合调解机制得以圆满解决。这也是厦港街道综治中心以能解难、以优解忧的生动写照。

  有600多年历史的厦港街道,见证了厦门的前世今生,有着百年沉淀的渔港文明。这里密集的人流、车流,导致人车混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催生出不少邻里矛盾、涉旅纠纷。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厦门市委政法委、思明区委政法委的指导和支持下,2024年8月,厦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原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基础上,升级打造了厦港街道综治中心。一年来,该中心接待来访群众396人次,受理邻里纠纷、劳资纠纷、家庭纠纷、消费纠纷等案事件84起,调解成功率100%。


  布局赋能,点位便民“近民心”

  “这个综治中心就是我们街道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定分止争的‘亲民空间’,通过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从前端吸附导流、中端多元协同到后端高效化解,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吸附、化解在基层一线。”近日,记者在厦港街道综治中心采访时,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让居民遇事有处说理、解决诉求最多跑一地,厦港街道特意将综治中心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毗邻,凭借区位优势大幅缩短群众办事半径,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全链条调处”,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记者走进该中心,一楼接待大厅信访接待、综合受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四个服务窗口一目了然,三两群众走进大厅,根据自己的诉求找到对应窗口咨询。在二楼,人民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法学专家工作室、“政协好商量工作室”、“茶调室”、分析研判室等专业场所一应俱全,为居民提供矛盾化解、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全链条服务。

  据厦港街道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邻里、家事等纠纷,优先引导至调解室调解,充分运用调解这一柔性化解手段,采取法理与情理交融的方式快速就地解决;涉及行政争议、侵权赔偿等法律关系明确的纠纷,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等刚性法律途径解决;对于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疑难案件,由中心统筹协调,联动相关部门等多方力量,通过会商研判实现矛盾纠纷分流、分类处置,有效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厦港街道综治中心还与党群服务中心联动,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法治培训、平安建设等活动,既盘活了场地资源,又提升了服务效能。而法治宣传也融入了综治中心的每个角落,比如在接待大厅里,宣传手册随手能拿,走廊的“法治文化墙”、功能区悬挂的法治标语和纠纷调解流程图解,为居民构建“全方位、沉浸式”普法场景,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部门联动,寻求帮助“一站式”

  “街道是基层一线,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彻底解决。”厦港街道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

  据介绍,厦港街道综治中心是由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政法委员具体抓,引入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及心理咨询服务等专业力量,统筹辖区行政执法部门、政协委员等资源进驻,运用“轮驻+常驻+按需点单”的模式,让各类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递进式解纷。

  前述的邻里纠纷,就是在各方力量联动下得以迅速解决的。彼时,骆家的雨布年久变形,汇集的雨水滴在陈家的屋顶铁皮上发出的声响成了陈某的“心病”。因此,陈某要求骆某修复雨布,并做积水引流管。骆某却认为老城区居住条件有限,滴水问题在所难免,双方争执不下并导致矛盾升级。

  厦港街道综治中心收案后,随即邀请社区工作者、厦港城管执法中队、司法所驻点律师一起分析情况,并将两人请到综治中心的“茶调室”进行背对背调解。在轻松的氛围中,双方怒气渐消,同意当面协商,最终达成协议,实现事了人和。

  据介绍,厦港街道内的网红街区因餐饮店密集,还有不少流动摊贩,夜间噪声扰民、占道经营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附近居民多次向其辖区的下沃社区反映情况。为切实回应居民诉求,彻底解决这一民生难题,下沃社区第一时间将社区工作人员、治保人员的巡查时间调整至夜间,对网红街区的夜间经营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存在噪声过大、占道摆放等问题的商户和摊贩进行耐心劝导,同时详细记录相关情况,并反馈至厦港街道综治中心。该中心迅速启动案件会商与联合执法机制,召集碧山派出所、厦港城管执法中队等相关部门分析研判,现场取证,并向相关责任人送达整治告知书,责令限期整改。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网红街区的夜间噪声扰民和摊贩占道经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周边居民终于能安心生活。

  记者了解到,厦港街道综治中心还不断完善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会商等工作机制。在重要时间节点或按照案件实际情况,不定期组织碧山派出所、厦港司法所、厦港城管执法中队、中华市场监管所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分析研判,加强对辖区安全隐患的应急处置能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治理转向集成治理、被动治理转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转向长效治理、单项治理转向多元治理,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社会治安联防、服务管理联动的工作格局,有效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建设目标。

  “在综治中心,多方力量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让矛盾调解既有依法依规的‘硬核’力度,更饱含为民解忧的‘暖心’温度。”厦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建优品牌,群众解纷“信得过”

  厦港街道综治中心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不止一种“打开方式”。该中心以实体化运行为核心引擎,创新搭建特色调解矩阵,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在厦港街道综治中心二楼“秋月调解工作室”里,全国劳动模范姜秋月凭着20多年的社区经验,三言两语就让闹别扭的邻里握手言和;厦门市公安局“老民警志愿服务队”的退休警官,凭借多年基层警务经验与法律专业优势,帮不少人解开“心结”;“政协好商量工作室”以资源共享为纽带,政协委员和居民共同推动,靶向破解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该中心立足群众心理健康需求,构建专业化、立体化心理服务网络,筑牢基层治理“心”防线。特邀蓝天救援队和辖区医院的专业力量入驻心理咨询室,以专业视角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情绪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将心理矛盾化解于萌芽,将生活压力消除于日常。

  此外,厦港街道还以平安建设为主线,依托综治中心,结合各社区现有资源、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矛盾纠纷调处队伍、工作室,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比如,下沃社区深入挖掘辖区破解老城区矛盾纠纷的“金钥匙”,组建“红色调解队”,推行“一日一巡查、一巡两提问、一周一会商、一月一培训、一季一活动、一年一评比”机制,做实辖区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组建“老兵调解队”,发挥退役军人纪律性强、群众威信高的优势,助力处理网红街区问题;成立“解忧微信群”,居民、商户可随时在群内反馈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于2小时内响应,形成“发现—分流—处置—反馈”闭环。

  蜂巢山社区携手派出所、司法所、律所及政协委员,组建“法治服务联盟”,精准聚焦老城区无物业、老旧房屋治理引发的邻里纠纷等问题,结合社区日常走访梳理的矛盾隐患清单,从法律层面剖析各方责任,提供具体的法律解决方案。同时,以“明星书记工作室”为平台,着力培育新一代社区调解力量。定期组织基层治理讲座和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法律法规、沟通技巧、矛盾调解方法等内容,邀请专业人士和资深社区工作者授课,为新生代成员提供系统的知识储备;通过“老带新”的传帮带模式,让新生代成员跟随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参与实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厦港街道还有不少这样的基层治理“巧方法”和“民间高手”,依托综治中心这个阵地,用接地气的方法解决矛盾纠纷。如巡司顶社区军嫂调解工作室、南华社区文明南巡志愿服务队、鸿山社区撸头阵志愿服务队、福海社区近邻帮帮团、沙坡尾社区信访评理室等,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参与社会治理,让基层平安建设工作服务更多元,邻里关系更和谐,居民内心更温暖。

  “以前总以为政府部门冷冰冰,现在才知道,我们遇到难题,在这儿是真能解决。”居民的这句心里话,正是厦港街道综治中心最炫丽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