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托管服务要“托得住”更要“管得好”
放暑假后,许多家长要上班或外出务工,孩子无人照看怎么办?暑期托管的痛点如何解决?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如何保障?据媒体调查,有的地方利用校内资源和社区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有的地方细化公共设施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分担家长的照管负担,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暑期托管服务,作为缓解家长看护难题、促进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然而,要让托管服务真正成为家长放心、孩子受益的民生工程,不仅需要“托得住”,更要“管得好”。唯有在安全、教育、管理等多维度上下功夫,才能让暑期托管更好实现社会效益与教育价值。
暑期托管首要任务,是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托管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对场地设施、消防设备、饮食卫生等进行全面排查,杜绝安全隐患。同时,需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背景核查和培训,确保无犯罪记录且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如监控全覆盖、家长实时查看系统,进一步提升监管透明度。此外,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消防演练、防溺水教育等,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度过假期。
托管不能止步于“看管”,而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延伸场。在课程设计上,可结合“双减”政策,设置科学实验、艺术创作、体育锻炼等兴趣课程,激发孩子潜能;开展社会实践、非遗体验、职业启蒙等活动,拓宽视野;提供个性化作业辅导,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同时,关注心理健康,配备专业教师或志愿者开展心理游戏,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暑期托管涉及教育、民政、卫生等多部门,需形成监管合力。相关部门应出台行业标准,明确场地、师资、收费等要求,对托管机构探索实行备案审核制;社区可盘活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资源,降低托管成本;学校可开放体育场馆、功能教室,提供场地支持。此外,建立家长反馈机制,通过满意度调查、投诉渠道等,倒逼托管服务质量提升。唯有形成“政府监管+社会参与+家长监督”的闭环,才能推动托管服务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
暑期托管服务,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教育创新。唯有以安全为前提,以教育为核心,以师资为支撑,以协同为保障,才能让托管服务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真正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助力孩子全面发展。期待各方携手,让暑期托管服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成为社会共育的“暖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