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票认定应寻求最优解

  近期,上海某景点的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一位母亲因孩子穿鞋身高超过1.4米(净身高未到),被认定不满足使用儿童票条件。这再次将儿童票判定标准——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媒体调查发现,国内儿童票判定标准不一,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

  当前,儿童票判定标准在各领域差异显著。公共交通方面,铁路部门虽实行“按年龄”或“按身高”双轨制,但实践中多采用年龄标准;公路、水路客运也类似;航空则由各公司自主制定。旅游景点更为复杂,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实行“年龄+身高”双轨制;市场化运营的主题乐园标准各异,有的只看年龄,有的只看身高,有的双轨并行。电影院里,儿童票认定同样混乱,有的按身高免票,有的要求出示证件购优惠票,还有的没有儿童票。

  从实践来看,儿童票按单一标准存在明显局限性。以身高判定,在儿童身份信息登记不完善的过去,因直观性强而具备可操作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弊端愈发凸显。如今儿童营养水平提升,平均身高持续增长,这一标准违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导致同年龄因遗传、疾病、营养等因素身高不同的儿童,享受福利不均,形成“身高歧视”。

  以年龄判定同样存在问题。虽然身份证等可核验年龄,但实际操作中,核验时间成本高。儿童生长快,本人与证件上的面部特征、身形差异大,尤其在客流量大时,会显著增加工作人员的核验时间和成本,而身高判定则更为高效。同时,主题乐园中部分游乐设施如过山车、大摆锤等,身高直接关联安全性,若仅按年龄判定,可能提升儿童游玩危险系数。

  而关于儿童票判定标准的争议,体现了公众对于法律公平性的期待,也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要落到实处的呼吁。儿童票判定标准并非无解之题。未来,可以探索形成以“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判定标准。一方面,应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推动大多数行业向“年龄标准”和“年龄+身高”双轨制发展。年龄是儿童身份的核心标志,以年龄为主能确保更多儿童享受福利,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市场价值规律及经营者的安全保障原则。当儿童与成人的接待成本差异巨大,且身高关涉儿童游玩安全时,“身高标准”应继续适用,如景区游船承重、游乐设施安全等场景。

  此外,还可以借鉴故宫等景区的做法,对于适宜儿童活动的场所,采用年龄制,对18岁以下儿童施行参观免费政策(低龄儿童需有成年人陪同)。对于目前仍需按身高确定儿童票的场所,应适时提高身高参数标准,让更多未成年人享受免费参观、优惠旅行等福利,共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票认定标准关乎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各领域应积极寻求最优解,在保障儿童利益的同时,兼顾市场规律和经营者权益,让儿童票真正成为儿童享受社会关爱与福利的温暖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