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钟山县法院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屏障
创新打造“四步闭环”举措
近年来,为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障与犯罪预防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人民法院创新打造“为爱发令、心理疏导、合力共治、普法教育”四步闭环举措,取得良好效果。2024年以来,钟山县法院审结涉未成年人家事纠纷586件,其中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474件,调撤率达80.89%。因工作突出,该院先后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妇女儿童维权岗”“广西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为落实国家未成年人保护要求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
以令明责,筑牢家庭教育根基
在司法实践中,钟山县法院法官发现,家庭监护缺失已成为未成年人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爸爸,我多想你能主动打电话给我、陪陪我……”面对近两年未通一次电话的父亲,即将升入初中的小阮(化名)鼓起勇气将父亲诉至法院。钟山县法院审理时发现,小阮的父亲拒绝支付抚养费并极少探望小阮,未能尽到家庭教育职责。
一判了之、穷尽协调还是强制探望?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强化监护人的监护意识,钟山县法院最终决定向小阮父亲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其加强沟通、主动探望。最终,小阮父亲认识到错误,签署《家庭教育责任承诺书》,承诺履行责任。
这是钟山县法院运用司法强制力,压实家庭教育责任,从源头预防失管失教风险的一个实例。“钟山县法院向失职监护人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明确监护职责,督促家长依法履职,以司法强制力推动家庭教育责任落实,填补了家庭监管空白。”钟山县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2024年以来,该院共开展家庭教育指导492次,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15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承诺书、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共计1265份,有效夯实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根基。
以心润苗,抚平成长情感创伤
近年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矫正而产生的未成年人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为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钟山县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断引入专业心理疏导机制,践行家事回访机制,最大限度减轻诉讼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影响,落实对困境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与矫治要求。
在审理一起教育机构责任纠纷时,承办法官发现学生小蕊(化名)被诊断为抑郁症且自杀风险高,立即邀请心理咨询师、上门进行专业疏导。回访显示,小蕊情绪状态已有明显好转。
小蕊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钟山县法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在司法实践中对困境未成年人用心用情帮扶——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法官协同开展心理疏导服务,探索通过个案辅导、团体授课等方式修复未成年人情感创伤,重塑健康人格。2024年以来,钟山县法院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10余次,线上线下回访84次,获得青少年和家长的好评。
以联聚力,织密社会保护网络
钟山县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常遇到一些复杂案件,需要多部门携手处理。不久前,钟山县法院就受理了这样一起棘手的案件——未成年人小廖(化名)在父母离异后因母亲打骂离家辍学,父亲亦疏于监管。小廖母亲向法院提起诉讼,期望通过法律途径让小廖回到其身边,并且修复母子关系。面对这起涉及未成年人监护困境和失学的复杂案件,钟山县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立即联合县教育局、司法局、妇联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由法院采取先“背对背”后“面对面”的调解方式,让小廖及其母亲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缓和双方情绪;再由小廖的班主任和小廖的母亲进行“一对一”家长会,增进小廖母亲对小廖的理解和关心;最后由县司法局、妇联等部门对小廖家庭面临的困难提供帮助。最终,小廖解开心结,和母亲重归于好,也顺利回到学校接受教育。
复杂案件常常需要多方联动,近年来,钟山县法院积极作为,依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联合县教育局、妇联、司法局等部门组成联动小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司法保障的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大格局。
以审育人,播撒法治信仰火种
“这样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管用。”观摩了一场刑事案件模拟庭审后,一名家长感叹道。近年来,钟山县法院通过创新普法形式,提升法治教育效果。一方面,通过将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纳入涉未成年人典型案件审理,在庭审中引入家庭教育和法庭教育,并在取得当事人同意后适时开放观摩,进行精准式、立体式普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法官以案释法、法治进校园等活动,让未成年人及监护人“零距离”感受法律威严,理解家庭教育责任,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下一步,钟山县法院将始终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充分发挥钟山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职能优势,做深做实“为爱发令、心理疏导、合力共治、普法教育”四步举措,以“钟爱有家 天平护未”家少审判品牌为依托,用心用情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法治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