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法院探索“法院+人大+N”模式
深度赋能基层善治
近年来,吉林省桦甸市人民法院以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实质化运行为支撑,辐射并带动各解纷力量入驻其中形成“共治圈”,形成“法院+人大+N”模式,让代表履职和法院工作在“双向奔赴”中激发出“1+1>2”的基层治理效果。
织密“一张网”,以多元融合打造基层治理新平台
两户村民产生争执并诉至法院,村邻纠纷诉讼通常标的不大,但想做到事心双解并不容易,桦甸市法院法官与人大代表、村干部组成调解团队,共同深入案发地调解,法官耐心阐明法理,人大代表、村干部入情入理劝解引导,最终促成邻里双方握手言和。
桦甸市法院以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为主体平台,建立“代表说理+法官释法”工作机制,同时整合乡镇(街道)、村(社区)现有调解资源,不断汇聚相关部门解纷力量,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法院推动、部门配合、基层参与”的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形成了“法院+人大+N”的多元解纷新模式。
按照“有利于组织协调、有利于发挥作用”原则,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一般由人大代表或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庭务主任,在开展基层工作过程中及时对发现的简单纠纷进行疏导调解,同时将辖区内的重点、热点和争议较大的问题收集并反馈给包联法官。
“这停车杆的收费标准是谁定的?有什么依据吗?合理吗?”桦甸市某小区新成立的业主委员会与业主之间因新安装的进出车辆升降杆收费产生争议,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将此事反馈给包联法官寻求帮助。法官与社区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沟通后,组织业主委员会委员与业主代表坐到一起,共同开展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依托人大代表群众基础好、社会威望高、沟通能力强等优势,桦甸市法院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目前已开展站庭联动活动50余次,调处矛盾纠纷30余件。
下好“一盘棋”,以法治之力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我行充分认可建议书中提及的相关建议,今后我们将认真加强信贷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近日,某银行向法庭复函,对法庭的司法建议充分采纳。
近年来,桦甸市法院金沙法庭和八道河子法庭受理的各类案件中,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居高不下。法庭经过调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存在管理疏漏,在风险控制方面有明显短板。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关法庭邀请辖区内农商行、农业支行等金融机构召开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治理座谈会,将近3年来法庭审理金融纠纷案件的情况进行通报和分析,并向各金融机构提出建议。
为确保司法建议落地落实,桦甸市法院主动提请人大监督,通过加强跟踪回访等方式,持续关注督促司法建议发挥实效。2024年,桦甸市法院制发的各类司法建议的反馈率、采纳率均达到100%。
桦甸市法院积极探索“法院+人大+N”模式,还有效助力线下查人找物、执行和解等执行事务提质增效。在该院审理的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中,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告不仅不履行义务,还失联了。在辖区人大代表和网格员的帮助下,执行干警查找到其现住所并将其拘传,经过释法明理,被告当场付清拖欠已久的抚养费,并承诺以后会按时支付。
对于判决后履行效果不佳的案件,桦甸市法院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案件执行和解、见证监督执行等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公信力和群众基础,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人大代表参与、见证执行,既拓宽了代表了解和监督执行工作的途径,促进执行行为不断规范,也为我们解决执行难题提供了帮助。”桦甸市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表示。
党群“一条心”,以双线互动开辟民意直通新渠道
“重点项目建设事关桦甸市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民生福祉改善。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是人民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重要职责。”今年6月,桦甸市法院组建法治服务团队,深入夹皮沟镇黄金博物馆建设项目现场,与夹皮沟镇人大主席团联合开展“代表法官面对面”活动,法官、人大代表同群众“面对面”沟通,现场解答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倾听意见建议,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你点单,我来讲。”近日,八道河子法庭的法官针对村民关心关注的金融借款问题,采用巡回审判方式公开审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邀请辖区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和部分群众旁听庭审。庭审结束后,又将审判台变成普法讲台,通过“代表讲道理、法官讲法理”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群众关注的法律问题进行解读分享,让法治理念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据悉,2025年上半年,该法庭共开展巡回审判5场,受众500余人次。
桦甸市法院还借助共享法庭工作平台,为代表和群众提供线上“点单式”法律服务。代表们围绕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法官寻求专业法律服务,并同步收集群众对司法服务、基层治理的意见建议。法官有的放矢提供司法服务,更加精准地回应群众司法需求。
未来,桦甸市法院将不断深化沟通协作,推进多元解纷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