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镜头成泄密窗口

  最近两起网络直播引发的涉国家安全事件引发关注:某军事机场附近的“军迷”赵某为吸粉直播战机起降,被境外间谍盯上;某商户为推海景房直播时,意外暴露重点军港动态数十小时。这两起看似普通的“流量操作”,实则成为泄露国家秘密的“隐形通道”。这一直播镜头引发的“意外”,给所有人敲响了国家安全意识的警钟。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体现参与式文化的社会媒介,在传播资源盈余的时代,具有全民参与性、场景丰富性、场景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场景建构模式而形成场景混合化,缩短了场景距离,实现了场景信息共享,促进了场景交往行为“无地域”,带来了全新的网络文化景观,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当镜头对准军事机场的跑道、军港的舰艇,就已触碰国家安全的红线。赵某以为“拍战机能火”,却不知境外间谍正盯着他的镜头“捡漏”;商户想着“海景房直播能揽客”,却没意识到军港动态被全程“直播”。这些案例里没有“刻意泄密”的恶意,却藏着“国家安全离我很远”的侥幸——这种认知偏差,恰恰是最危险的漏洞。

  国家安全不是“空中楼阁”,它就藏在每一条军事禁区的边界线里,在每一次可能暴露敏感信息的镜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织和公民都有保护军事设施的义务;泄露军事设施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法律的“刚性”,需要转化为公众的“自觉”。现实中,不少人把国家安全等同于“反间谍”“抓特务”,却忽略了身边“非主观泄密”的风险。这种认知盲区,无形中给了境外间谍窃取国家秘密的机会——他们不需要你“主动出卖”,只需要你“无知暴露”。

  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成为“泄密温床”。从赵某的直播被及时制止,到商户被责令删除视频,我们看到执法部门的快速反应,但更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平台方若能在直播审核中增加“敏感区域识别”,社区若能在重点区域设置更醒目的“禁止拍摄”标识,学校若能用“直播泄密”这类鲜活案例讲清“小行为大后果”,就可以让更多人明白:镜头不是“自由窗口”,而是“责任边界”。

  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真正的国家安全,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不越界的小选择”筑成的铜墙铁壁。身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明白,镜头可以记录生活,但不能成为泄露国家秘密的窗口;流量可以带来关注,但不能以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