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兼职需警惕“高薪陷阱”

  暑假来临,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兼职丰富经历、赚取零花钱,却不料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据媒体报道,相关部门近期已发现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最小仅11岁,最大17岁,且此类案件呈蔓延趋势,需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警惕。

  骗子的套路并不复杂,却精准击中未成年人的弱点:先以小额返利建立信任,让孩子尝到“轻松赚钱”的甜头;再诱导其用个人手机卡发送含诈骗链接的短信,甚至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名义包装,模糊违法性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看到“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表象,对“诈骗引流”的法律后果和道德危害缺乏认知。

  更值得警惕的是,未成年人身份成了骗子的“保护色”,其手机号、社交账号更难被反诈系统识别,用以传播诈骗信息隐蔽性更强,一旦发送成功,不仅可能毁掉多个家庭的幸福,更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污点。

  未成年人涉电诈案件,表面是孩子“贪小利”,深层则是保护网络的失守。不少学校的反诈宣传仍停留在泛泛而谈,对兼职陷阱的具体套路讲解不足,未能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内容,难以入脑入心。部分家长暑期对孩子“放羊式”管理,只关注学业完成情况,却忽视了孩子手机的使用轨迹,给骗子可乘之机。一些社交平台上,“日结兼职”“轻松赚钱”的信息泛滥,对未成年人账号的审核把关流于形式。

  斩断伸向孩子的电诈黑手,不能等案件发生才行动,必须关口前移、精准施策,从事后打击转向事前预防。学校应当好防骗导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定制化”反诈课程。比如,给小学生编绘防骗漫画、传唱防骗儿歌,让风险点变得可知可感;为初高中学生开展模拟诈骗情景演练,通过角色扮演增强辨别能力等。假期前的“最后一课”,有必要深入解析兼职陷阱,将风险点、求助方式等说清讲透,让防骗意识深植于孩子心中。

  家长要做好安全监护人,多一分主动,少一分侥幸。与其简单禁止孩子接触社会,不如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劳动与报酬的关系。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暑期安排,关注他们的手机使用动态,发现陌生群聊、可疑任务及时介入,努力当好孩子成长中的可靠“后盾”。

  平台和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筑牢技术防火墙。社交平台应严格审核兼职类信息,对未成年人账号实施特殊保护,发现诱导涉诈行为立即封号。电信运营商要升级监测系统,对学生群体的异常短信发送行为及时预警,联动相关部门介入干预。公安部门要加大对诱骗未成年人参与电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幕后组织者,通过典型案例警示社会,形成对侵害未成年人电诈行为人人喊打、露头就打的零容忍震慑,让潜在违法者不敢伸手、不能伸手。

  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暑期安全,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唯有学校教育更精准、家庭守护更用心、社会防护更严密,才能织密防护网,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安心探索世界,让暑假回归其应有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