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视域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高等院校贯彻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什么是“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它主要指通过教育着力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学识基础扎实和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明确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加快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视域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更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法治建设不仅要关注制度与法律,还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将“德育”放在首位,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确保培养的人才具有法治精神和理想信念。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将德育与法学专业教育并重,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维度德法兼修的理念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同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能够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历练,培养出一批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具备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满足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优化课程体系,坚持德法兼修与国际法治素养并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教育问题。高校是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过去一段时间,部分高校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应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德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实现德法兼修,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法学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涉外法治人才课程设置,在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既注重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又强化学生的公平与正义信念。同时,应针对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需求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优化涉外法治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经贸规则、国际贸易和国际知识产权等特色课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法治素养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提升学生的国际法律环境适应能力。要进一步开发高水平的外语法学教材和双语教材,推进课程内容的复合化和国际化,培养学生掌握法律英语和跨文化法律沟通能力。要对接国家战略之需,将区域法律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国际适应能力(个体在全球化环境中有效应对文化差异、经济变革和国际事务挑战的综合素养,核心能力包括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实践和全球领导力等)。课程体系经过优化之后,应体现“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促开放”四位一体的特征,确保学生既有高尚的品德和法治信仰,又有精湛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


  创新实践教学,强化法治精神塑造与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应建立理论教学师资与实践教学师资“双向”流动的机制,加强与涉外法治实务部门的合作,构建完善的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基地。推动司法实践问题入课堂,引入真实案例入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涉外法治思维和解决复杂国际法律纠纷的能力。同时,要在实践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涉外法律问题上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视域下,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打通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融合通道。一方面,建立模拟国际法庭,深化模拟国际法庭等实践教学,聘用涉外法治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指导学生分别扮演诉讼律师、法官、原告和被告等角色,模拟涉外法律纠纷庭审。同时,强化法律职业伦理引导,促进学生恪守法律人的诚信与公正。另一方面,加强校院合作与校企协同,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联合国国际司法机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等合作,增设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参与涉外商事仲裁和国际诉讼,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坚守法治原则和国家利益的品质。积极聘请涉外法治专家,参与国际法律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服务,强化学生法治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深化国际合作,拓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涉外法治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法律交流能力等关键素养。因此,法学院校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层次的国际交流项目,深化与世界著名法学院的国际合作,定期选派学生赴外交流,邀请海外国际法律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法律运用技能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法学院校要注重政治引领,通过专题讲座和思想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与国际同行交流时,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国际法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积极搭建涉外法治教育联盟,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中外法学专业学生的交流。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要通过举办讲座、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推动中国法律文化的全球传播,保持中国法治文化的特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德才兼备的涉外法治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教必先强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突出政治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关键实施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政治立场。要倾力打造德才兼备、具备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同时,应要求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和法治信仰。

  此外,法学院校要强化涉外师资国际视野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著名法学院校进修,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增进对全球法律动态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大胆引进国际法律专家,举办国际法治讲座,提升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和国际法律事务处理能力。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兼具理论研究与法律实务经验。健全教师发展规划,提供多渠道职业发展机会,保障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全面发展。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需要。

  (作者为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