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社会法研究发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包含丰富的社会法研究发展理念,是完善我国社会法体系的根本遵循,应结合社会法不同法律领域的特点,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


  社会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涵盖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法、卫生健康法、社会组织法、公益慈善法、公共安全法与社会治理法等。习近平法治思想包含丰富的社会法研究发展理念,是完善我国社会法体系的根本遵循,应结合社会法不同法律领域的特点,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

  劳动法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包含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劳动关系协调的合作导向、平衡各方主体权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指导原则。在促进就业、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者权益维护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完善多方参与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关注特殊群体劳动关系协调,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加强劳动保障领域的行政执法。总体来看,现行劳动法的内容总体上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并未对现行劳动法进行实质性修改,使得当前劳动法治领域的一些法律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未能考虑数字经济时代用工关系调整的需要,同时还存在与民法典等相关法的衔接不够等问题。

  未来,在劳动法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角度考虑劳动法治建设问题,加快推动基本劳动标准立法,推动集体劳动法立法,加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设计。

  社会保障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为社会保障法治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主要原则及核心内容。

  就社会保障法治领域而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准确理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历史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全面贯彻于社会保障法治建设,总结新中国伟大建设成就的经验,切实保障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应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效发挥政府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应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推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在重大社会风险中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保障法治观。要坚持依法治国,强化社会保障立法。要健全权利救济机制,保障人民权利。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通过增强社会保障的可及性,切实推动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可持续性,持续深化重大制度改革;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安全性,健全基金监管体系;通过增强社会保障便捷性,持续优化经办管理服务。

  公益慈善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慈善法治发展,要将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建设,倡导多元化慈善事业的开展,以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慈善文化,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慈善事业的国际交流等。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坚持党对慈善工作的领导。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助力营造良好慈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要完善有关法律和政策,明确国家对慈善事业实施税收优惠,激发全社会关心慈善、参与慈善的热情。要优化慈善组织评估法律制度,降低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年限要求,激发慈善组织活力。要鼓励、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支持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慈善活动,推动慈善创新。鼓励开展慈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慈善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精细化立法填补制度间隙,强化法律规范的协同效应,在应急慈善领域、网络慈善领域进行针对性立法并健全配套措施。要构建多元协同的慈善治理体系,激活法治实践的社会动能。要通过全面开展社会组织党建活动,将社会组织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要重视慈善功能的实现和监管职责落实。要为社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提供规范化的引导和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要完善法治实施保障机制,推动慈善文化向法治信仰转化。要传播慈善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公共安全法和社会治理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也为社会治理法治化指明了方向。在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建设方面,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坚持正确的公平正义观,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要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快网络立法,保障网络社会秩序。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运用科技手段完善资源共享制度,推进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各环节各领域的运用,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本文为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重点委托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社会法领域的贯彻问题研究”〔CLS(2024)ZDWT40〕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张鸣起、叶静漪、沈建峰、肖竹、潘新艳、许瀛彪、张泽斌、宋润钞、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