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金秀县以新“石牌律”推动乡村治理

石碑刻出“幸福密码”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素有“石牌大过天”之说——石牌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触犯了石牌条文,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石牌习俗是大瑶山瑶族人民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共同订立规约并镌刻在石牌上或抄写在纸上、木板上,供大家遵守的习俗。在金秀县六巷乡门头村最早的一块“石牌律”,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石碑、石牌在金秀群众心中有着独特的意义。近年来,为进一步运用瑶族石牌习俗助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金秀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动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平台,在旧石牌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乡村发展理念,形成富有瑶族特色的村规民约“石牌律”,以“新理念、新队伍、新使命”奏响乡村治理“协奏曲”,实现以村民自治推动村屯建设发展的良性治理。


  有效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进入民家盗窃财物者,按损失计算赔偿外,罚款三倍;偷盗他人杉木者按‘地径’每寸直径罚款拾伍圆;毁坏村容、破坏公共财物者,每次按损失价赔偿,罚款贰佰圆。”在金秀县瑶族博物馆的石碑陈列区,每一块石碑上都镌刻着规约类内容,字迹清晰可辨,石碑上刻的律法被称为“石牌律”。

  据介绍,金秀瑶族同胞“石牌律”主要以居住区域划分,同一河谷村寨或联系较为紧密的邻近几个村寨联合遵守一个“石牌律”。每个“石牌律”组织的领导者称为石牌头人,石牌头人由群众推选出公认的敢于主持公道且有较高威望的人来担当。每当在“石牌律”地域内发生纠纷,争端双方无法解决时,必须请石牌头人主持大局、协助解决争议。

  1951年,金秀大瑶山各族群众以立石牌的方式订立大瑶山团结公约。党的十八大以来,金秀县深入挖掘优秀瑶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推陈出新,制定新时代“石牌律”——村规民约,有效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在调解员的多次调解下,压在我心里的这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今年“五一”前夕,在金秀县大樟乡花炉村,花炉屯与六岭屯的村民消除心中疑虑,欣然接受调处意见,明确山林权属,双方握手言和。

  崩山岭位于花炉屯与六岭屯的交界处。2008年,花炉屯将崩山岭20余亩山林发包给他人,引起六岭屯村民的不满,双方产生纠纷。村委会、乡司法所、县调处办、县林业局等多个部门开展联合调解,调解员引用瑶族“石牌律”公约中“各人各山,各有界限,各有地限,不准乱行界出,以防私心”和“和为贵”“大团结”的瑶民相处原则进行调处。先后经过5次调解,双方当事人打开心结,达成共同经营管理的调解协议。


  推动村民自治良性发展

  金秀县教育引导村民制定新的“石牌律”,推选新时代“石牌头人”,组织各村寨“石牌头人”和通达事理的“泰玛”(平安守护人)开展法治教育培训,将其培养成掌握现代法律知识的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去年12月,门头村两位村民发生土地界线纠纷。“当时村里的‘泰玛’找到我,说有两户村民因为田围的事吵起来了,让我们一起过去帮忙。”门头村党总支书记胡烈富回忆道。了解情况后,村党总支成员、文凤屯党支部成员和“泰玛”便到现场一同调解。原来,村民胡某认为同村村民李某种植的八角树距离其林地边界太近,遂将两棵八角树环割,李某要求其赔偿损失。

  “为化解纠纷,我们和乡司法所、林业站的工作人员来到林地现场进行勘测和调解。”胡烈富说,经过现场勘测,确认李某被环割的八角树位于胡某的林权证范围内,但李某仍坚持要求胡某赔偿。调解员现场核实情况后,引用门头村“石牌律”中“田地三丈为田围”“各人各山,各有界限,各有地限”等条规,提出田基5米为界线的调解意见,在“泰玛”多次调解后,两人签订和解协议书。

  利用新“石牌律”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不只是门头村。近年来,金秀县委政法委利用“石牌律”自治文化属性,牵头制定了符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新“石牌律”,并组织党员代表、族老、石牌头人,充实“代仗”(判事人)、“舍棱”(调解人)、“泰玛”作为村民自治核心力量,调解村民矛盾纠纷。推行新“石牌律”以来,调处近600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90%。

  “这些石碑上的村规民约,至今已延续几百年,村里以此规范村民行为,化解民间矛盾纠纷。”金秀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福民说,“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以‘石牌律’处理民事纠纷的方式已逐渐淡化,但石牌习俗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发挥村规民约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推动群众自治良性发展的乡村治理新途径”。


  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进入新时代,金秀县在推动“石牌律”创新中,采取“石牌律+积分制”激励模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山林水源土地、社会秩序等村务管理和公益事业,增强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变化。

  “遇树不砍、遇水不填、遇山不挖”的意识已根植于金秀各族同胞心中,按照“山上种药、山中康养、山下制药”的发展思路,全县确立起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林下经济、康养、民族文化等重点发展产业。

  如今的金秀,“生态工业”正在激发新活力。“山里”的茶叶加工企业、作坊不断涌现,“山外”的“瑶医药创新小镇”被列入广西第一批创新小镇培育名单,聚集了瑶药生产企业15家,预计产值4.83亿元。

  从过去“守着绿水青山苦熬”到如今“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金秀通过加强“石牌律”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天资”优势,做好“特色”文章,大瑶山生态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群众幸福的“活力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