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这为法学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法学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要在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性,突出培养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把法学知识落实于法律实践之中。

  如何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建立法治人才实践能力谱系首先要回答的是法治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要解决怎样的问题。通常来说,法治人才是会做法律工作的人。法律工作有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纠纷调解、法律裁判等,分别由法律顾问、律师、调解员、法官、仲裁员等角色承担,能胜任这些法律工作所要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就是法治人才培养要达到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法治人才的基础实践能力至少包括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

  分析能力,主要指运用法律思维展开法律分析的能力。法学是一套逻辑连贯、体系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法学的教学自然要满足这套复杂体系所需要的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法律逻辑和法律分析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法律实践的过程。即,要将实在法运用于解决实践争议和矛盾纠纷。这个过程是从一个案例(或纠纷或争议)到法律条文解释适用的过程,而不是从条文到条文的过程,也不是不涉及当事人利益的、单纯的理论探讨。比如,对民法、刑法等实体法课程而言,请求权分析就是法学实践性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法律技术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法学教育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回应实践,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请求权分析方法既是法律思维又是一个教学媒介,它把作为法律分析之起点的实践争议与作为法律分析之终点的实践争议的解决形成了一个闭环,使得法学教学既不脱离法律又不脱离实践。就此而言,法学课堂中通常采用的案例教学,并不是讲一节课的法律知识、加上讲一个案例,这是完全不够的。法学课堂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请求权的基础,并以此分析法律条文与实践争议的关联。此外,分析能力还包括案件性质界定、争议焦点判断、得出法律结论等。

  写作能力,指撰写法律事务相关的法律文书的能力,如起诉状、代理词、答辩状、证据整理、合同审查意见、法律意见书、裁决书、调解书等。本文介绍的写作能力,主要指法学实践教学侧重的法律实务方面的写作能力。从法律职业者角度看,法律实务方面的写作能力是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要成为法官、律师、法律顾问等角色必须掌握的法律文书写作技能,包括形式要求、实质内容等。首先,要掌握形式要求,比如起诉状、裁决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的固定格式。其次,实质内容的撰写。实质内容写的如何得益于前述分析能力及法学基础功底的扎实程度。比如诉状,一是了解清楚是民事起诉状还是行政起诉状,这涉及案件性质和法律关系的界定问题。案件的纠纷类型是什么,是不当得利纠纷,还是合同纠纷,都要分析清楚。最后,语言规范要求。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用词精准、专业。法律词汇很多是专业词汇,用词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能随意删减法律条文中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讲到法律条文时,通常需要精确到第几条第几款哪一项。

  说话能力,指口头语言的沟通交流、解疑、论辩能力。培养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必须重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性法治人才,不仅要会写还要能说,且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效。比如,律师在面对当事人时,要能将法律道理讲透彻,让当事人在正确理解法律的基础上提出合理主张;在法庭上,要能将法理清晰地说给相对方、法官听,针对争议焦点进行有效辩论,以帮助法庭得出正确裁判。作为法律顾问,要能将法律风险讲明确,能把合同审查意见讲给公司高管听,有效防范合同风险。说的能力,需要在法学教育实践课中培养,如模拟法庭或者课外实践课。此外,对当代法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具有法治宣讲能力,能将法律知识、法律的精神要义、法治的故事讲给大众听,可以通过短视频、参加法治宣讲团等形式,走进基层,送法下乡。

  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体现了法学专业人才的思、写、说三个层面的能力,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思的精度和深度有助于写得精彩、逻辑周延、论证严谨。写是思的整理,说是思的表达。从课程、课堂教学角度看,不同课程需要围绕一定的重点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诉讼法等程序法课程,应着重学生的写和说能力;刑法、民法等实体法课程,重在思与写;案例课,重在思与说。

  (作者为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