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同教育行业的融合,以智慧教育为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成为人工智能引领法学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新举措。混合式教学立足于教师和学生的线上线下研习,有效混合媒介、模式、环境和内容等学习要素,是提升教学质效的重要方法。法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实践性强、逻辑性严密的学科,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可以延展课堂学习的广度、深度,与实践案例结合又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缺憾,提升教学质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混合式教学融入法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混合式教学应坚持提升法学教育的“两性一度”理念。“两性一度”是教育部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它的提出为教学创新改革指引了方向。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可辅助教师在备课环节将学科前沿理论、司法改革动态、科研项目成果等最新资讯以论文、案例、蓝皮书等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环节预习基础知识,提前阅读法学文献和司法裁判文书,带着研究问题的好奇心来课堂听课。学生课前完成一些基础性工作,教师在课堂授课环节便有更多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重点难点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尝试将智能技术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微格教学等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进行网格化观察,从而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混合式教学应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理念。实践中,由于法律实务部门对法学课程的影响力有限,使得法学课堂教学容易与法律职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低年级的法科生普遍缺乏司法机关实习经历,年轻教师大多对司法实践缺乏亲身体验,这严重制约法学教育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法律要解决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就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要素同司法实践有机融入。受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从课堂教师讲解掌握司法实践的信息有限,通过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将实践教学资源同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缓解法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混合式教学应坚持提升师生法学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理念。传统教学模式好比农耕模式,立足专业的“一亩三分地”,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资讯传递相对闭塞,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带来一定障碍,难以满足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利用智慧教育获取数字信息和资源,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变革教学科研活动,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和跨专业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往往需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学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熟记基础知识点,还应着眼于培养具有顶层制度设计思维能力的法学人才,塑造德法兼修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混合式教学在法学教学的应用中要借助数字信息和资源,将与课程相关的其他部门法知识、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证据法学会涉及实体法、程序法相关知识,法学研究会涉及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需通过混合式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混合式教学应坚持打造法学教学资源建设理念。实现教学手段智慧化是守正创新、落实教学改革、建设课程任务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大力建设和巩固数字化教学资源,才能适应教学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和法学院校法学教学数字化转型需求。目前,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内容有限。线上资源一般多为案例媒体资料、庭审纪实资料,有深度法理分析、实践应用价值的资料还不多;二是形式单一。一般以法治新闻视频为主,学科前沿理论等资源用得还不够;三是缺乏价值引领。学生从网上自寻的资源往往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容易造成学习方向迷失,甚至引发舆情风险。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解决好这些问题,建立起内容丰富、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反映学科前沿的教学资源,打通教师端、学生端两个端口,让线上资源有效服务于知识扩展和技能强化,有效服务于教师备课授课、学生学习。


  混合式教学融入法学教学的实施路径

  研制知识图谱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知识图谱可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线条可视化连接起来,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搭起基本架构,融合一些前沿理论、司法案例、章节习题作为基本内容。教学团队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形成的教学资源,分工完成知识图谱建设任务。目前,教育部已在着力研制法学核心课程指导性教学大纲,国内一些法学院校也在研究部门法学知识体系。笔者所在的团队已初步建成本学科(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两门主干课程的知识图谱,今后还需在教学科研中继续深化知识点,充实教学资源,提高传统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灵活运用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知识图谱的研发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服务运营商平台完成,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般对法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了解,因此,研发具体课程的知识图谱需高度依赖专业教师团队提供课件、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料,并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校验,还要从学生使用角度提供反馈意见。此外,知识图谱运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后期维护的问题,比如,因为法律修改、教材修订、前沿理论更新等需对既有知识点和内容作出调整。

  提高教师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能力。信息化时代,教育观念面临三个转变:教学范式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教学设计从“传统课堂”转向“翻转课堂”,教学路径从“知识授受”转向“自觉动机”。要合理分配教学与实践活动。课前环节,可以借助线上资源布置预习任务;授课环节,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师生互动。要做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考核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科研探讨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思路。要运用线上教学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布学习任务、线上测验与考试,利用平台的相关机制收集并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感兴趣的知识点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线下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难点问题讲解,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思考,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数字平台发布平时考核的习题,对客观题由系统自动评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一旦发现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采取相对独立的评价机制,可能会越发重视课堂学习。

  提高线上课程的辐射力。通过上传教学视频、线上学习资料等方式,进行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线下课堂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优化培养方案,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借助公开学习平台拓宽学科影响力,促进一流学科建设。比如,华东政法大学推进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项目,与新疆、内蒙古、安徽、天津等地高校法学院系建立虚拟教研室。通过虚拟教研室的集体备课,邀请国内同行就课程建设建言献策,分享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掌握教学科研的理论前沿,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线上集体备课,发挥好教学科研传帮带的作用。

  编写案例图表新形态教材。混合式教学要充分借助信息手段,将传统教材和多媒体数字资源、交互式学习工具有机融合,探索线上线下媒体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发展之路。这里说的新形态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载体,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嵌入拓展教学资源等数字资源,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的教材新模式。诉讼法学的知识点较为琐碎,涉及许多程序性的操作,司法解释规定呈现知识点多、细、密等特点,对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牢知识点提出更高要求。此外,许多理论知识点需要进行扩展和深化。新形态教材可将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以微视频链接方式嵌入纸质教材,方便学生学习。

  走进司法一线,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关注司法实务需求,促进教学内容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带本科生、研究生到基层法院、检察院调研,邀请法官、检察官讲解人工智能辅助司法系统、数字检察,介绍智慧司法运行实效。鼓励青年教师到公检法司挂职,弥补教师从“门”到“门”的不足,使教学科研更接地气。

  混合式教学融入法学教学作为创新法学教学方法、培育融会贯通复合法治人才的探索,对变革教学科研范式、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有一定启发性。探索过程中,高校既要遵循法学教学的客观规律,也要善于运用数智赋能的时代红利,以智能教研空间共建、教学资源协同开发等方式推动传统法学教育向“人工智能+法学”的范式迭代升级,为国家输送德法兼修、融贯复合的法治人才。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