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整治互联网诊疗不正之风

  近期,国家卫健委等十四部门联合发文,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此次整治行动在延续多年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特点,尤其是在互联网诊疗规范方面重拳出击,剑指网络“医托”、违规发布医药广告等不法行为,切中当下医疗领域的痛点,对净化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诊疗的兴起,本是医疗服务的重大革新。如在线问诊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触达优质医疗资源;远程会诊整合专家力量,为疑难病症开辟新的诊疗路径。然而,一些乱象也随之潜滋暗长。有的诊疗流程混乱,AI自动生成处方、无检查直接开药屡见不鲜;有的假借医学科普或会议活动名义“引流”“带货”,将大量非正规甚至有害的产品和服务推销给患者,这些行为不仅损害医疗行业公信力,还可能延误患者病情,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在互联网场景下的具象化体现,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依据《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AI自动生成处方属违规操作;无检查直接开药违反《处方管理办法》;而冒用医生形象诱导消费,既侵犯人格权,又因虚假宣传违反《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

  造成这些不良风气和违法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互联网诊疗平台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入驻医生的资质审核不严,诊疗流程把控松懈,对违规“带货”、虚假宣传等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无视法律与职业道德,参与资质造假、充当“医托”。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领域,监管存在滞后性,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够完善,也使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早在2023年,相关部门就围绕医疗美容、口腔、辅助生殖等重点领域,清理整治线上相关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相关部门持续规范医药生产流通秩序,重点关注互联网医疗等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树牢惩治高压线,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线上医疗环境。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整治工作对互联网诊疗行为的规范更为细致深入,在多个维度实现重大突破。在整治重点上,把牢医生资质准入关,推动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保障患者获得可靠医疗服务;规范诊疗活动一致性,让互联网诊疗与实体医疗相辅相成,有效规避超范围诊疗带来的风险;严格规范互联网处方流程,确保处方科学合理。在组织保障上,建立多部门协同查处机制,抓住网络“医托”、违规“带货”等乱象相互勾连、利益输送的核心症结,有力打击危害行业的黑色生态。

  让协同机制落地见效,需构建平台自律与部门监管的双向发力格局。互联网诊疗平台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良心账,严格审核入驻医生资质与内容发布,对违规行为即查即处。卫健部门凭借专业优势,全流程监管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与服务质量。公安机关重拳打击网络“医托”、伪造医生视频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网信部门则聚焦网络空间治理,专项清理违规医药广告与不实医疗信息,净化线上环境。同时,患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选择平台时多查资质、多问口碑,莫让求医心切变成“病急乱投医”。

  整饬“线上医疗”不正之风,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负责,也是互联网诊疗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多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互联网诊疗必将走上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