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违规吃喝不能“一刀切”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2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在违规吃喝的问题上,给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当前,各地违规吃喝整治行动持续深化,其锋芒直指附着在餐桌上的权力寻租、利益勾兑与奢靡之风,其正当性与必要性不容置疑。然而,在政策层层传导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却悄然将“禁止违规吃喝”的精准要求,异化为“禁止吃喝”的粗放指令,将违规吃喝与吃喝即违规粗暴地画上了等号。这种看似“执行有力”的“一刀切”,实则是懒政思维对复杂治理的逃避,是对民生脉动与经济活力的无情切割。厘清二者界限,绝非咬文嚼字,而是关乎治理精度、民生冷暖与市场信心的关键命题。

  违规吃喝是权力异化的腐败温床。一方面,公款宴请,特别是目标明确指向资源分配、项目审批、人事安排等公权力核心领域的宴请,往往是利益输送的渠道。另一方面,利用公共资源或管理服务对象资金,追求超标准、超范围的豪华宴请、珍稀食材、高档酒水,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典型表现,严重脱离群众,败坏党风政风。此外,违规吃喝瓦解组织纪律,模糊公私界限,在推杯换盏中结成“小圈子”“利益共同体”,侵蚀党的纯洁性和公信力,污染政治生态的源头活水。党中央从八项规定破题抓党风廉政建设,正是以“小切口”撬动“大成效”,管住少数人的“嘴”,赢得了千万百姓的“心”。

  将违规吃喝等同于吃喝即违规是对治理目标的严重偏离,其危害同样不容小觑。首先,它模糊了政策打击的精准靶心。正常的自费聚餐、亲友家宴、市井小吃,被无端纳入监管的“灰色地带”甚至“禁区”,导致人人自危。其次,以“一律禁止”代替精准识别,是治理能力不足和担当精神缺失的表现,它用形式上的“零容忍”掩盖了实质上的“不作为”“不会为”,规避了甄别真伪、精准执纪的复杂责任。此外,若凡聚餐必疑、凡吃饭必查成为风气,直接后果是消费信心受挫、餐饮市场萧条、人流物流萎缩。这不仅让合法经营的餐馆门庭冷落,更波及上游的食材供应、物流运输、服务就业等整条产业链,让城市“烟火气”骤然降温。

  破解“一刀切”困局,关键在于提升治理的“精准度”,构建层次清晰、界限分明的规范体系。

  一方面,要锚定利用公款或管理服务对象资金进行的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在私人会所、企业内部食堂等隐蔽场所搞“一桌餐”,借商务接待之名行奢靡享乐之实等触犯“红线”的行为,严厉惩治绝不手软。要畅通举报渠道,运用大数据比对、发票倒查、现场检查等多种手段,坚持“露头就打”“通报曝光”,形成持续震慑。

  另一方面,点亮“绿灯”,旗帜鲜明地保护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正当餐饮消费权利,例如个人自费的亲友团聚、家庭聚餐,普通大众在市场上的日常餐饮消费等都应畅通无阻。同时,明确宣示支持合法合规的餐饮消费,鼓励发展大众餐饮、特色餐饮、夜间经济,让城市的“烟火气”更旺,让从业者更有奔头。

  此外,明晰“尺度”,做到严管厚爱张弛有度。纪律的利剑应始终指向权力运行中的廉洁风险点。治理的核心是管住“权力之嘴”,防止“酒杯中的腐败”。对于没有利益关联、纯粹私人性质、费用自理的聚餐,应避免“上纲上线”,避免制造不必要的紧张氛围。同时,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正负面清单。例如,明确界定“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具体情形、自费聚餐的规模与费用参考等,让执行者有据可依,让党员干部心中有底。

  违规吃喝不等同于吃喝即违规。整治的最终目的,绝非熄灭人间烟火,而是为了涤荡附着在“吃喝”上的权力污垢,让政治生态更加清朗,公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在界限分明中,方能实现海晏河清与市井繁华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