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事小节中锤炼党性彰显作风

  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重塑党风政风,是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从细节入手改进作风,强调“守住拒腐防变防线,要从小事小节上守起”。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小事小节是恪守清正廉洁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涵养优良作风的第一重考验。


  小事小节是作风的一面镜子

  《旧唐书·魏征传》提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党员干部来说,小事小节也是一面镜子,反映人品,反映作风。

  小事小节中有党性。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提到“锦州苹果”的故事。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毛泽东同志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2022年8月,他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强调:“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不吃老百姓的一个苹果,看似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却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的坚强党性。

  小事小节中有原则。坚持党性是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的大原则,而讲党性就必须讲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都要有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的精神,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面对亲友们请他帮忙安排工作的情况,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对毛泽东来说,为亲属朋友安排一个工作应当是很简单的一个“小事情”,但是他却不讲情面、不徇私情,体现出共产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原则。

  小事小节中有人格。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身居高位、事务繁忙,但是却从不摆官架子,总是善于从细微处关心人、爱护人。以前外事活动的国宴上没有记者席位,赶写新闻稿的记者常常饿肚子。有一次,他在审阅新闻稿的同时发现了这个细小的问题,当即指示外交部的同志在国宴上安排记者席位。从此,采访国宴的记者有了这一暖人的待遇。周恩来同志为记者“争”待遇,看似一件小事,却折射出其尊重记者、平等待人的崇高人格。


  辩证看待“小”与“大”的关系

  有的党员干部信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认为自己只要不犯贪污腐败这样的“大罪大恶”,作风建设中的小问题都是“细枝末节”,不值得深究。这种看法,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没有把握好“小”与“大”的辩证关系。

  党员干部的“小事小节”,是关乎党的形象的“紧要大事”。党的形象不是抽象的,党员干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是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最直观、最切身的感受。比如,谷文昌同志一生践行党的宗旨,一心为民,通过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等这些“小事小节”,展现了共产党人勤政爱民的光辉形象。反之,一些地方的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接受管理服务对象高档宴请,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品礼金,有的甚至故意刁难管理服务对象,侵犯了群众利益,败坏了党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党员干部眼中的“小事小节”,在人民群众心中可能就是“大事大节”。习近平总书记下部队,要求不搞特殊化,最好就吃战士灶,战士吃什么就吃什么。上171舰,他到水兵餐厅就餐,自己拿着餐盘同战士们一起排队打饭菜,一张桌子吃饭,边吃边拉家常,气氛融洽,把它作为了解官兵日常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的好机会。相反,一些党员干部特权思想严重,在救济、补助上办事不公,优亲厚友、厚此薄彼,看似一些“不起眼”的举动,对于被侵害利益的群众来说,则是影响生计的“天大的事”。

  党员干部作风的大变化,是从“小事小节”的变化开始的。一方面,党员干部好的作风是从“小事小节”中培育出来的。“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过去,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就是通过毛泽东同志带领警卫战士为沙洲坝人民掘井引水、朱德同志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周恩来同志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等一件件平凡的小事积累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作风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精神。一段时间里一些领导干部吃喝成风的问题,依靠八项规定管住了,人民群众拍手叫好。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违法乱纪也是从“小事小节”中开始突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少被查处的干部并非一开始就大搞贪腐、欲壑难填,而是先从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卡等看似小事小节的问题上打开了缺口,逐渐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


  锤炼党性当从小事小节抓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修养好、党性坚强,遵守党纪就会更加自觉。”党员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要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这一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注意从细微处着手,在日常中抓好落实。

  要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小事小节”上失守,实质上就是没有摆正公私关系。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要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在“小事小节”中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要培育健康的生活情趣。生活上不拘“小节”,往往是“大节”失守的开端。党员干部要时刻警醒自己,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崇尚简朴生活,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清楚哪些人可以交往、哪些人不能交往,哪些饭可以吃、哪些饭不能吃,哪些场所可以去、哪些场所不能去,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作者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纪委监委派驻区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