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福泉市公安局金山派出所探索基层法治化实践新路径
金山“孃孃”调解室以“她力量”书写基层治理答卷
在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公安局金山派出所,有一支由女性组成的特殊队伍,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2024年4月,金山“孃孃”调解室正式成立,以柔性治理的力量,探索基层法治化实践的新路径。这支由8名女警和女性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耐心和柔性,将法治的温度融入基层矛盾化解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样本。
“亲情式”调解,温情解千结
“陈姐,楼上漏水的事您得帮我们评评理。”“大伙都冷静冷静,不要因为这点小事就伤了多年的邻里情分,有什么话坐下来好好说……”在金山“孃孃”调解室,调解员陈群安抚着争执双方。
“调解不是判案,而是打开当事人心结。”金山“孃孃”调解室负责人陈娟娟一语道破调解工作的核心。在福泉,这支队伍以“倾听者”“知心人”的角色贴近群众,以“接地气”的方言、亲情式的沟通和柔性执法,将法治理念融入家长里短,让矛盾双方在情理法的框架内达成和解。
去年,金山派出所接到市民彭某菊关于其男友徐某强具有危险行为的警情,随后派出所迅速介入。事情的起因是彭某菊与徐某强在酒吧相识后发展为情侣关系,当时彭某菊已婚并育有子女。二人交往期间,徐某强共支付约两万元用于彭某菊的生活开支。之后,徐某强发现彭某菊在网上与其他男性聊天暧昧,认为其背叛自己,双方产生矛盾,徐某强情绪失控,并购买水果刀准备实施报复。
经调查,徐某强有吸毒前科并患有重度抑郁症。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通过金山“嬢嬢”调解室联合其家属及民警开展心理疏导。经过努力,徐某强最终放弃报复,成功化解了一起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民转刑案件。
自成立以来,金山“孃孃”调解室已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46起,调处成功率高达95%,切实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这背后,是“孃孃”们对每一起纠纷的用心化解,是对群众诉求的真诚回应,更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刻理解。
“移动式”服务,织密社区平安网
“基层治理没有捷径,靠的是走千家、进万户的‘笨功夫’。”金山“孃孃”调解室将工作阵地从调解室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针对农忙时节和务工群体,调解室推出“院坝调解”“现场会”等模式,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纠纷在哪里,调解就到哪里”。
去年6月,岔河村因农田供排水问题引发了一场持续已久的矛盾。村民周某某、杨某某等人因供排水纠纷多次争吵,甚至发生拉扯,导致农业生产受阻,矛盾一度升级。
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4年前的农田供水改造工程,杨某某家既未出地也未参与劳动,引发其他村民不满。工程完成后,杨某某的母亲在夜间私自挖开供水沟渠用于耕种,导致供水系统失衡,矛盾逐渐激化。此外,村民周某某因擅自扩展农田面积,引发村民纠纷。
为彻底化解这些矛盾,金山“孃孃”调解室主动介入,将调解现场搬到田间地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劝解双方,民警与“孃孃”们还恢复被私自调整的农田边界。经过多轮调解,村民最终放下成见,握手言和,达成了调解协议。
“移动式”服务不仅拉近了调解员与群众的距离,更让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避免了矛盾升级。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为社区平安建设织密了一张温暖而坚实的防护网。
“上门式”预防,“巾帼红”点亮“社区蓝”
金山“孃孃”调解室不仅是矛盾化解的“终点站”,更是风险防范的“前哨站”。调解室坚持“预防为主、服务为先”的理念,依托“112”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模式,深度融合“大数据+网格化”机制,与社区网格员联动定期开展“敲门行动”,排查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隐患。
同时,建立“一案一访”机制,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回访当事人1350余次,确保矛盾不反弹、服务不断线。“过去等群众上门,现在找群众进门。”调解员罗信萍深有感触。在一次走访中,调解员发现一对夫妻因孩子教育问题冷战半个月,当场召开“家庭会”,用自家育儿经历劝和,当晚夫妻二人就和好如初。
自成立以来,金山“孃孃”调解室累计排查化解家庭纠纷、邻里积怨等风险隐患453起,覆盖群众2000余人,真正实现“问题发现在萌芽、矛盾化解在基层、平安守护在身边”。“上门式”预防不仅提前化解了潜在矛盾,更让群众感受到法治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为社区平安注入了温暖的力量。
福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金山派出所党支部书记刘文志表示,“金山‘孃孃’调解室的成立,是我们在基层法治化实践中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发挥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和细腻情感,不仅成功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更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这种‘柔性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也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让‘她力量’在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设平安福泉、法治福泉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