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检察院“敏姐工作室”司法护民生工作纪实
尽检察之力,绘司法为民“枫”景图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检察院“敏姐工作室”司法护民生工作纪实
“感谢双流区检察院,感谢‘敏姐工作室’,是你们让我的孙女重新看到了希望……”一封感谢信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寄到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检察院。如今,这封感谢信贴在“敏姐工作室”的荣誉墙上。
信中,一位年迈的奶奶讲述了一段跨越500多公里的司法救助故事。她的孙女小茜(化名)因多次遭受亲属猥亵陷入心理阴霾,是“敏姐工作室”的检察官长途驱车上门救助,不仅送去了司法救助金,更联系心理咨询师帮助孩子走出阴影。这封信的背后,是“敏姐”——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周敏带领团队践行为民初心的缩影,也是双流检察用温情与专业为困难群众撑起“遮雨伞”的生动写照。
2024年1月,为持续深化“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加大司法过程中对困难妇女儿童的救助帮扶力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双流区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成立“敏姐工作室”。工作室以周敏为“领头雁”,配置2名女检察干警,通过司法救助、心理干预、多元联动等路径,切实实现“小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辖区”的基层治理目标,让法治温度如陌上花开般浸润心田。
司法救助护民生
“办好每一个司法救助、帮助好每一位困难群众,就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好体现。”这是周敏常挂在嘴边的话。12岁的小茜因长期遭受亲属猥亵,出现严重抑郁倾向,长期失眠,心情低落,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其家庭年收入不足2万元,无力承担心理治疗费用。周敏在审查案件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情况,当即启动“绿色通道”,简化流程,仅用1周时间便完成司法救助发放。考虑到地理位置、年龄等因素,她带队驱车500公里上门救助,将救助金送到小茜奶奶手中,并协调心理咨询师持续跟进疏导。“孩子现在能笑着上学了,多亏了你们。”小茜奶奶哽咽的话语,道出了司法救助的温度。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过程中,拥有30多年检察工作经验的周敏带领“敏姐工作室”成员,创新性地将“三联”调处机制融入司法救助中,即主动联系政府职能部门、主动联系企事业单位、主动联系村(居)委会,从而形成有效合力,确保切实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
在双流某工地打工的李先生在工作时被同事打伤,由于肇事者无力赔偿医疗费,李先生伤还未治好就被迫出院。了解案情后,工作室向李先生发放三万元司法救助金。在跟踪回访的过程中,“敏姐工作室”了解到李先生又找了一份看守自行车棚的工作,然而自行车棚的经营者担心李先生疾病未愈,身体不够强壮,有辞退李先生的念头。
“李先生是一位十分老实可靠的人。”周敏表示,在此之前,李先生在收到肇事方的6000元赔付款后,曾主动打电话到工作室询问是否需要将司法救助金退回,从而帮助更有需要的人。“李先生身处黑暗,仍心怀他人。这是社会的温情,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司法为民、服务群众的信念。”周敏感慨道。于是,在确认过李先生的身体状况后,周敏主动联系自行车棚的经营者,耐心解释,成功帮助李先生保住了这份工作。
记者了解到,“敏姐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已为70余名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逾100余万元,其中妇女儿童占比超60%。周敏说:“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因为对受助者而言,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最后一道光。”
心理疏导暖民心
“法律能惩治犯罪,但心灵的伤口需要更细腻的缝合。”面对遭受家暴、性侵的妇女儿童,周敏深知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妇女黄某因长期遭受家暴,无奈求助。“敏姐工作室”不仅联合律师为其申请人身保护令,还邀请心理咨询师每周为其疏导。“第一次见面时,她缩在墙角发抖;3个月后,她主动提出要学技能谋生。”心理咨询师陈老师回忆道。如今,黄某在区妇联帮助下成为社区手工课教员,重拾生活信心。
未成年人的心理重建更需慎之又慎。17岁的小林(化名)因父亲重病、母亲车祸离世濒临辍学。“敏姐工作室”为其申请3万元救助金后,发现他因长期压抑出现自闭倾向。工作室立即启动“司法救助+心理帮扶”机制,安排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绘画治疗等方式引导其宣泄情绪。半年后,小林顺利进入大学读书,在回访信中写道:“敏姐,您像一束光,让我相信未来还有路可走。”
为强化专业支撑,周敏不仅带领工作室成员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还创新引入“1+3+N”心理服务模式,即由1名常驻心理咨询师、3名检察干警、N个高校心理学专家团队线上线下联动。“双流区高校资源众多,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院校联动,把高校的心理学资源融入司法心理帮扶中。”周敏介绍。
“敏姐工作室”成立以来,已为30余名信访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对14名妇女、10名未成年人开展长期跟踪帮扶。周敏告诉记者:“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救急’,更是‘疗心’。”
多元联动系民情
“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单靠检察机关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敏姐工作室”深谙此理。
离异妇女张某因前夫拒付抚养费陷入贫困,但不符合司法救助条件。“敏姐工作室”并未简单答复“无法办理”,而是联动区妇联、民政局召开协调会,最终通过“民间救助+公益岗位”组合拳,为张某争取到临时补助和社区保洁工作。“没想到检察院还能通过这种方式帮我。”张某的感慨,折射出工作室“跨界破局”的智慧。
这种联动机制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尤为凸显。2024年,“敏姐工作室”和双流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共同联合区教育局开展“法治进校园”专项行动,组织模拟法庭、心理讲座等活动,覆盖师生2000余人。“敏姐工作室”还考虑到部分群众法律专业知识欠缺,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代写文书、诉讼指导,为涉案民企、涉访群众提供答疑解惑、析法明理、法律咨询等服务。
“我们不仅是司法救助站,更是连接社会资源的民生枢纽站。”这是“敏姐工作室”的定位。如今,“敏姐工作室”正与民政、教育、妇联等多个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努力形成“司法救助牵头、社会力量补充、长效跟踪兜底”的全链条帮扶模式,把“枫桥经验”变成“双流实践”。
从3人小团队到全区联动的“民生服务品牌”,“敏姐工作室”的成长轨迹,恰是新时代检察为民的一道好“枫”景。
在司法改革的大潮中,周敏和她的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纾解民困,用温情融化心结。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惩恶扬善的雷霆万钧,更在于守护弱者的春风化雨。正如那封感谢信所写:“你们让法律有了温度,让绝望者看见了光。”这束光,正是“敏姐工作室”不忘的初心,也是法治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