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教育软件入校园乱象

  近期,广东省珠海市教育局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教育App入校管理十条措施,明确在落实入校管理选用要求、规范选用流程、强化数据安全、规范教学行为、加强管理培训上要做到“19项不得”。其中规定,“学校、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统一推荐使用教育App,同一类型的备选教育App原则上不得少于3款,使用过程中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等。

  教育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对于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创新教与学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意义。但伴随着教育App的野蛮生长,隐私泄露、强制收费、内容安全、进校合作等问题也开始出现,许多不合适的教育教学“事项”被人为地、生硬地搬移到了移动客户端上,给师生家长带来了困扰,也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就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而言,仅仅依靠教育App行业的自律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乱象,更重要的还是标准的规范和红线的明确。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印发文件对中小学学习类App乱象进行集中治理。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政策文件,在准入程序、规范管理、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明确了标准。从地方层面来看,北京、东莞等地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举措,强调教育App入校需坚持“选必严审”原则,不得与学分和成绩挂钩等。此次珠海推出教育App入校管理十条措施,构建了“双线责任制”,确立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与学校的实施主体责任,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分管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学校则实行校长负责制,形成权责分明的管理架构,为进一步规范教育App入校园作出了有益探索。

  严管教育App入校园,兹事体大。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用好教育App,让它发挥技术魅力、推动教育变革,理应有明确答案。从教育App的健康发展计,短期应强化专项行动,集中治理教育App入校园乱象,长期看需要构建常态化的治理体系,建立政府管理、企业履责、专家献策、学校把关、家长监护、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等多主体参与、职责明晰的综合协同治理体系。引导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这对于教育App来说是大利好;对广大学生,以及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来说,同样是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