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落地还需多方协同发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引发广泛关注。春意渐浓、万物生长,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多地学生近期也迎来了“春假时刻”。不少高校和中小学将春假与“五一”假期安排在一起,让学生享受更长的假日时光。
设置春秋假,对中小学生而言,是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的好机会。“停课不调课、不补课”,孩子们可以走进大自然,放松身心。同时,不少学校在春秋假期间提供研学旅行、营地活动等个性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对高校学生来说,春秋假为引导他们结伴出游、开拓视野提供了更多可能。从文旅消费市场来看,春秋假带动了亲子游、研学游市场,春日采茶、户外探索、文博参观等项目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延续了假日经济热度,缓解了集中出游带来的供需矛盾。
尽管春秋假有诸多好处,但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难题。其中,“孩子放假、家长无假”的情况较为突出。由于带薪休假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落实不到位,家长难以在孩子春秋假期间同步休假,这使得春秋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在全国推行春秋假是否可行也存在争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文旅产业状况等存在差异,若“一刀切”推行春秋假,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要让春秋假真正落地,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层面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有关部门可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个方面加强保障支持,倒逼用人单位落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让家长可以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春秋假活动中。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推广春秋假,避免“一刀切”。同时,出台配套措施,保障好春秋假期间的出行安全、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
学校层面,要精心设计春秋假活动。除了组织研学旅行、营地活动等,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开展更多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活动。比如,在历史文化名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开展历史文化讲座;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险、生态考察等活动。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春秋假活动的安排和意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文旅机构层面,要丰富产品供给。针对春秋假期间的学生和家长需求,推出更多能满足亲子消费需求的优质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春秋假文旅产品的吸引力。
春秋假的落地,是教育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奏鸣曲。期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春秋假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美好记忆,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新亮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