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江北区创新打造“双轮驱动”模式赋能涉外法律服务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立足区域特色,积极探索创新,以强化基层服务站点与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协同合作为核心,创新打造“基层服务站点+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高效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截至目前,已累计化解涉外矛盾纠纷35起,提供法律咨询、公证等服务80余件次,调解协议履行率达95%,外籍人士满意度达92%。


  搭建协同平台,织密涉外法律服务网络

  2022年8月,江北区司法局联合市公安局江北分局、外滩街道成立了宁波首个涉外纠纷调解工作室。2024年,该工作室迭代升级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与个人提供集信息查询、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商事调解和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充分满足涉外主体的多样法律需求。

  江北区法学会在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基层服务站点,并将两者深度融合,形成“基层服务站点+涉外中心”双轮驱动模式。同时,在涉外社区、产业园区设立3个基层服务站点,构建“1中心+3站点”的服务矩阵,全面覆盖重点涉外区域。基层服务站点作为前沿触角,能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涉外法律需求,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精准服务提供明确方向。

  江北区法学会建立完善由法院、公安、司法等团体会员单位协同参与,法学咨询专家、法学会会员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搭建“法学咨询专家+基层服务站点+成员部门”联动化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快速响应、有效化解。此外,江北区司法局、外滩街道、法学会还联合建立了“外滩守望联盟”工作机制,公安、街道等部门及时将需调解的涉外案件移交涉外调解工作室进行调处,凝聚多方力量解决涉外纠纷。


  打造专业队伍,厚植涉外法律服务根基

  江北区法学会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所需,经实务部门、高等院校、法律服务机构推荐,在全区范围内组织选拔政治素质过硬、法律知识全面、司法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员,建立80余人的法学咨询专家库,形成涵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法律服务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并着力培育本土涉外调解员、律师等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涉外法律服务队伍。

  同时,江北区法学会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精心挑选优秀涉外法律专家担任法学咨询专家。引导法学咨询专家下沉服务,广泛倾听站点和群众的声音。通过公布法学咨询专家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渠道。截至目前,法学咨询专家已参与调解涉外案件2起,调解成功率达100%,赢得了当事人的高度认可。

  为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江北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点作用,让更多有涉外背景的律师参与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化解,积累涉外法律服务经验,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实施“涉外法治菁英计划”,推动高校与律师事务所、法治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开展跨境投资合法性审查、国际商事调解等专题培训2场,覆盖法律服务人员100余人次,为涉外法律服务注入新活力。


  聚焦源头治理,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效能

  江北区法学会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为辖区80家外贸企业提供 “法治体检”,出具风险提示函50份,助力企业排查和化解法律风险。例如,协助辖区一企业成功应对德国某水泵巨头专利侵权起诉,使对方主动撤诉,挽回潜在损失数百万元,切实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基层服务站点通过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企业”等活动,普及涉外法律知识。针对外籍人员集中的社区,基层服务站点联合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开展了多语种法律宣传活动,有效提升涉外群体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截至目前,已开展多语种法律宣传5场,发放中英文版《外籍人士法律服务手册》200余份。

  江北区法学会建立了涉外纠纷定期研判机制,针对高频问题开展源头治理。首创“以外调外”调解模式,吸纳宁波大学外籍师生、跨国企业法务人员组建调解志愿者库,打造“涉外服务站+社区议事会”治理模式,在3个国际化社区试点“外籍议事厅”协商机制,吸纳外籍志愿者参与社区矛盾化解,累计化解邻里矛盾25起,从源头上减少涉外纠纷发生,提升涉外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