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要找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点
因陆续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所谓“免密支付”,就是“无需密码就可支付”,不少支付平台的“小额支付”普遍会有“免密支付”选项。中消协近日发布的提示,将“免密支付”这一便捷功能背后的安全隐患暴露在公众视野,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反思。
“免密支付”的出现,本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免密支付”消除了烦琐的密码输入、短信验证码输入等程序,实现了“无感支付”的极致便利,但盗刷现象却日益严重。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显示:“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已成为诱导消费的主要元凶。支付平台推广“免密支付”时所强调的“便利”,如今正成为不法分子操作的“便利”。
面对“免密支付”带来的安全隐患,消费者自身是“第一道防线”。一方面,“非必要不开通”的原则要谨记在心,就好比自家的钥匙不能随便给人一样,同时,对支付平台上已经开通的功能,也要定期进行检查、清理,更好地为数字钱包装上“防盗门”。另一方面,一旦遭遇盗刷的情况,也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不仅要向平台投诉,更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只有人人都对此保持“零容忍”的态度,才能形成更大的震慑力。
“免密支付”既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隐患,这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便利与安全的矛盾。对科技企业来说,在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是必须遵守的底线。对支付平台来说,要在醒目位置进行风险提示,不能默认设置“免密支付”,一定要尽到风险告知责任,以此来平衡好安全与便利的关系。对监管部门来说,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权责清晰,更好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站在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口上,我们不必因一些风险而因噎废食,拒绝所有的便捷功能,但必须学会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警惕。此次中消协的提示也告诉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技术便利的同时,别忘了给安全留一席之地。毕竟,真正的智能生活,不应是安全与便利的“二选一”,而应是二者兼得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