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促进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近日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部署深入开展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消费供给提质、消费秩序优化、消费维权提效、消费环境共治、消费环境引领等五大行动深入开展,供给质量不高、市场秩序失范、维权效能不足等问题得到系统治理,商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消费风险明显降低,消费纠纷源头治理效果显著,经营者诚信意识普遍增强,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大幅提升,全国消费环境明显优化。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2024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带动下,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有效支撑。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消费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第一拉动力,而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石,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消费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九大任务之首,充分说明提振消费对于经济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改善消费环境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迫切需要以法治力量破解消费痛点,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

  优化消费环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夯实优化消费环境的法规基础。针对当前存在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霸王条款和价格欺诈、广告违法和虚假宣传、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违法违规等问题,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商品生产、销售及消费行为都有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特别是针对当前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模式的出现,要及时填补法律空白,不能让法律在新的消费模式中“掉队”。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法的效能决定消费环境能否得到真正优化。相关部门要转变思想,改进作风,主动出击,构建多元共治、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守牢商品质量安全的底线。强化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失信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和限制处罚,引导企业树立诚信意识,维护市场秩序。

  法治既是消费环境优化的“稳定器”,也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催化剂”。当消费者相信法律能够有效约束商家行为、保障自身权益时,他们的消费信心才能真正得到提振,才更愿意参与消费活动。因此,要始终将法治思维贯穿消费全链条,构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生态,为优化消费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