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核标准回归育人本质

  2024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行为,各地出台“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等多项举措。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

  “白名单”制度的初衷值得肯定,其通过明确清单边界、规范审批流程,将过去无序涌入校园的各类社会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例如,福建三明市将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精简至4项,明确“每学年不超过两次”的频率限制;安徽蚌埠市则将国防教育、法治宣传等活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避免“另起炉灶”增加负担。

  然而,制度设计的善意若缺乏刚性约束,便可能被现实中的权力惯性消解。一些部门将“白名单”视为软性指南而非硬性红线,通过“一事一议”的临时审批、将考核指标拆解为“分支任务”等策略,继续将专项工作转嫁摊派给学校。更有甚者,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与学校评优、教师绩效挂钩,形成隐性的压力传导链条。

  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清晰的职责划分,教育部门在面对其他部门的任务摊派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话语权。有些基层部门将学校视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学校在面对上级部门的各种指令时,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有效维护自身的教育教学秩序。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制度刚性和治理思维同步发力。首先,“白名单”必须升级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负面清单”。当前多地推行的“申请—审批”机制虽然能过滤掉部分冗余事务,但临时性任务的“例外通道”仍可能成为制度漏洞。浙江省江山市的做法极具借鉴意义:除突发事件外,所有进校园活动需提前申报并附上政策依据,且每学期每校不得超过3项,从源头上压缩了社会事务进校园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跨部门问责机制,对违规摊派任务的单位实施“一票否决”,让突破“白名单”的行为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教师负担动态监测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识别隐性负担的“重灾区”,为精准治理提供有力依据。

  各地基层部门必须认识到,校园不是政务App的推广站,不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加分项,更不是部门政绩的展示台,而是孕育思想、传承文明、启迪心智的圣地。让学生拥有不被切割的课堂,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尊重教育的专业属性,敬畏成长的客观规律。

  “白名单”制度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守护校园清净的持久战刚刚开始。只有当考核的标准回归育人本质,才能还教师和学生一个清净的校园,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