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工智能安上法律羽翼

  AI(人工智能)有多火?大家都有切身感受。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人工智能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发言人频频为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中国AI企业点赞。

  在21世纪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具变革力的技术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带来了生产力飞跃、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结构重塑、经济形态转型、全球治理挑战与机遇以及文化观念更新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不过,正如很多科技突破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一样,人工智能在带来巨大便利与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棘手的法律问题,迫切需要法治规制。如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责任主体难以确定,算法存在偏见与歧视,知识产权归属与侵权难以认定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将会严重阻碍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倘若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制脱节,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引发诸多难以预料的后果。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挑战,必须加快立法进程,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加强数据保护,明确规范数据收集、使用和共享的规则,加大对数据泄露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个人数据安全。构建清晰的责任认定机制,合理划分开发者、使用者和其他相关方的责任,让责任主体在法律框架下清晰可辨,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消除算法歧视,明确收集数据时应遵循全面、多元、无偏见原则,通过优化算法参数,降低不同群体间的不公平差异,避免因算法对特定群体产生歧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完善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等法规细则,明确数据使用合法性边界,细化“合理使用”判断标准,为侵权认定与纠纷解决提供法律依据。

  人工智能要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法律人才队伍。高校要加大法律教学改革力度,增设人工智能相关法律课程,加快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法律从业者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补上人工智能这一课。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共同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引导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还需要监管发力。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规则,加强分级分类监管,强化各类风险的动态分析、评估预警,提高人工智能安全监管能力。加强技术防范,积极研发侵权监测与预警技术,在生成内容环节引入查重比对,实时筛查风险,防止滥用人工智能。

  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统筹发展与安全,为人工智能安上法律的羽翼,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探索新技术的治理路径,才能让人工智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越飞越稳,真正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