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龙抬头”的文化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不少地方喜称“龙抬头”,有些地方还称“龙头节”“春龙节”“春耕节”等,翻土、整地、施肥……农民们在地里忙碌着,预示着新一年的农事活动已经开始。“龙抬头”的文化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且经过漫长岁月的演绎赓续传承,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让以龙为图腾的中华儿女岁岁年年都乐此不疲地徜徉其中。
“龙抬头”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说辞源于古老的天文学,讲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在每年的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龙抬头”由此得名。古人认为龙能行云布雨,是祥瑞的象征,而降雨又影响庄稼的收成。于是,人们将二月初二这天作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其实,关于龙头节的传说,在伏羲时代就有了,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成一项国策来实行。每年这天,国家都举行盛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亲耕土地。后来,历朝历代延续了这一习俗。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文化,均别具一格。如剃龙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不少人选择在这天理发,寓意着从“头”开始、鸿运当头;敲龙头,以长竿击打房梁,在把冬眠的龙唤醒的同时,惊走蛇、蝎、蜈蚣等毒虫,护佑家人平安,诸事顺利;打粮囤,取灶膛里的草木灰,在地上圈成“粮囤”,再往“粮囤”里面放上一些五谷杂粮,寓意着新年五谷丰登,仓满囤流。而在饮食上,也多与龙相关,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扶龙须”,春饼也做出龙鳞状来,叫“龙鳞饼”。除此之外,还有起龙船、挑菜、簪花以及吃凉粉、爆米花、猪头肉等习俗。
二月初二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些诗人词客纷纷以“二月二”入诗,创作了许多美妙的诗篇。唐代李商隐的《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诗人二月初二春游到江上,春风拂面阳光送暖,岸边花蕊如须,柳芽如眼,紫蝶黄蜂盘旋飞舞,到处是煦暖的春意。“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垄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宋代王庭珪的《二月二日出郊》,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雾后春景和热火朝天的春耕图。与游春踏青相比,二月初二的美食堪称古人舌尖上的最爱。清代蔡云的《撑腰糕》诗为证:“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初二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吃花糕可以治腰痛。担柴挑米凭的是腰板硬朗,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不怕终年劳作了。
与这些清新盎然的诗篇相比,民谚里的二月二更显生动有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仲春二月二,谷种好落地”“二月二,龙抬头,独占鳌头夺魁首”“二月二吃猪头,一年都有好彩头”这些谚语不仅读着朗朗上口,还蕴藏着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沐浴着和煦的春光,重温弦歌不辍的节日民俗,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古老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印记,以及其中承载着的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