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

绘就平安茅箭新“枫”景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高标准推进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战化建设,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2024年呈现“四升四降”良好局面,即群众安全感、公正执法满意度、矛盾纠纷调处有效率、扫黑除恶工作成效评价全省测评位居前列,分别上升82、59、24、57位;接处警和电信网络诈骗、行政、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8%、25%、3%、20%。


  搭平台,让群众“只跑一地”

  秉持“一站式”服务理念,茅箭区统筹3000余平方米办公场所,按照心理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警务室、视频调度室、调解室、诉讼服务窗口、检察服务窗口、信访接待窗口、劳动仲裁接待窗口、区直单位综合接待窗口、群团接待窗口“三中心三室六窗口”高标准建成区综治中心。

  秉承“大屋顶办公”理念,围绕节约、高效、集约工作思路,优化“五办三中心”机构改革功能布局,按照社区网格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心理服务室、信访接待室、法律咨询窗口“一中心两室一窗口”办公场地不少于150平方米标准建成7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

  坚持“服务不缺位”理念,按照场地相连、办事便利原则,以群众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为基础,设立警务室、心理服务室、信访接待窗口、法律援助窗口“两室两窗口”,建成75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实现群众诉求、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一站式”处置。


  融资源,让群众“只进一门”

  茅箭区综治中心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和登记、受理、转办、办理等业务流程,推动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行政执法、劳动仲裁等部门,按照指挥调度、预警研判、化解处置、督办问责等职能职责进行科学规划设置,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入驻,进行实体化运行;乡镇(街道)、村(社区)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心理服务等资源,全面统筹推进平安建设工作。

  整合“e掌通”、12345热线、阳光信访、公安110非警务警情、“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等信息资源,搭建线上收集处置的信息化平台,实现非警务类警情的群众诉求、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全域收集、全量掌握、闭环流转”,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打造“线下+线上”实战化平台,让群众反映问题实现“只进一门”。

  坚持力量聚合,整合法官75名、检察官58名、民辅警210名、律师(法律工作者)33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矛盾化解和风险防控工作,连续多年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以上。配齐社会工作者(网格员)404名,细化治理单元777个,配备楼栋长2915名,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组建专家团队,选聘心理咨询师32名,培训心理健康指导员152名,全方位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构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建机制,让群众“只跑一次”

  探索“三联共治”机制。村(社区)按照“格格有警、格格见警”标准,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辅警进驻网格,“警格联动”常态化开展网格巡查,实现第一时间排查矛盾纠纷。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由村(社区)民辅警牵头,利用“警民联调”机制推动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现场。对于未能有效化解处置的矛盾纠纷,及时推送至属地派出所,“警地联动”依法妥善解决,真正让矛盾纠纷处置在第一属地,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

  探索“三办三结”机制。乡镇(街道)用好“114为民服务工作群”,一般的、紧急的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及时办理,并将办理结果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反馈,做到“立即办立即结”。对较为复杂的和易引发风险上行的矛盾纠纷,召集相关单位集体研究,做到“集成办尽快结”。需要相关部门协调推动解决的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实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方式,做到“吹哨办按时结”。

  探索预约化解机制。需多个部门多层级参与化解的疑难复杂案件、信访“骨头”案、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等重点案件,实行1名区级包案领导主持统筹,1名政法委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律师、金牌调解员、心理咨询师3方专业力量参与,1名信访局班子成员跟踪督办,直至问题化解的矛盾纠纷“1131”预约化解工作机制,做到“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