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不该变成“年年浪费”
2月1日,“春节平均每家产生近2千克剩饭剩菜”上了网络热搜。“做一顿吃三天”成了不少家庭的常态。“过年要多做一点嘛,有时候也会有亲朋好友过来,除夕吃不完就初一吃、初二吃,整个春节假期都在吃剩菜。”江苏南京市民史女士如此坦言。随着生活的好转,人们在准备春节美食时,总是习惯性地多做一些,生怕不够吃,怠慢了家人和客人。(2月1日光明网)
@郭元鹏:除夕夜的团圆饭承载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寄托,大家习惯于用“满桌丰盛的饭菜”表达亲情,表达热情,表达对“年年有余”的美好祝福和期盼,于是也就有了“做一顿吃三天”的现象。但是当一盘盘硬菜被反复加热,当冰箱里的保鲜盒堆积如山,我们不禁要问:“年年有余”的执念还该不该有?到底是美好的寓意,还是文明的包袱?剩菜文化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异化。数据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浪费问题不容忽视,而春节期间的食物浪费问题更是格外突出。团圆饭的真正价值,在于围坐分享的温暖,而非杯盘狼藉的排场。在物质丰裕时代重塑节日餐饮文化,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文明演进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学会用恰到好处的丰盛传递情意,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食物,那份穿越千年的团圆滋味,才能真正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