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朝里肉”

  一寸寸方形肉片,用篾签串起来食用,猪肉肥而不腻,香飘四溢。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有一种独特的地方年俗,承袭了五百多年,称为吃“朝里肉”。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而吃“朝里肉”,在吉水已经同春节文化相互融合交织,成为特色民俗文化。

  吃“朝里肉”始源于明代著名外交家陈诚的故事。陈诚(1365年—1458年),字子鲁,号竹山,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陈家村人。明永乐年间,陈诚已五出西域,重建安定卫,稳定了西部局势,加强了中外联系,推进了东西文化交流。丝绸古道上再现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永乐皇帝龙颜大悦,赞曰:“子鲁功勋卓越”,并赐西域各国觐见的贡品给陈诚和他的家人享用。据传,永乐皇帝赐陈诚十斤肉回家过年。陈诚为了让全村各家都享有这份恩赐,于正月初一在宗祠里煮食,将肉片用篾签穿成串,每串五片分给族人享用,寓意“五子登科”。由于肉是皇帝赐予的,所以陈氏子孙就称这些肉为“朝里肉”。陈诚去世后,陈氏子孙不忘皇恩,同时为纪念忠君为国、功勋卓越的陈诚,就用吉水的物产代替贡品,沿袭吃“朝里肉”的惯例,发展为吃“朝里肉”的民间习俗。

  每年春节,吃“朝里肉”很讲究仪式感,族长先用整刀猪肉敬天祈福,用山泉水大锅焖煮,焯水后切成一寸见方的肉片,再用篾签每五片穿成一串,用温火蒸熟。吃肉时,全村男丁集体享用。同时,还会搭配喝“椒茶”,由茶叶、胡椒、胡萝卜干等配料组成,胡椒、胡萝卜干产自西域,以此纪念陈诚出使西域的功勋。吃完肉后,全村男丁还会抬着龙灯在田埂上行走,纪念陈诚出使西域时艰辛的旅程,寓意对陈诚报效国家的精神传承。

  进入新时代,全村140余户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创业,对家乡吃“朝里肉”的年俗也链接了网络传播途径。年轻人为年俗插上了网络直播的翅膀,全程直播“朝里肉”仪式的盛况,让身处他乡的游子隔着手机屏幕就能感受家乡的节日氛围。同时,村里的乡贤请来文化名家出镜,讲述陈诚往返古丝绸之路的沿途趣闻轶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