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六尺巷
昔人已乘黄鹤去,万古流芳六尺巷。沐浴冬阳,心怀敬意,我踏上通往那闻名遐迩的六尺巷心灵之旅。这小巷,仅六尺之宽,却能容纳街坊四邻的和睦与宽容;这小巷,仅百米之长,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悠远的记忆。
轻轻踏上六尺巷,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往昔进行着一场灵魂的对话。巷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讲述着传承革新的岁月故事,宛如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回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出谦让与智慧。当年,张家与吴家的宅基地之争剑拔弩张,在张英“让他三尺”的豁达胸襟下,化干戈为玉帛,成就了今日传颂千古的六尺巷佳话。
这小小六尺巷,“和”字重如千钧,如同稀世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鲜活呈现。它蕴含着《国语》中“和实生物”的哲理;它彰显着《易经》里“保合太和”的智慧;它传承着《论语》中“和为贵”的教诲。在现实中,“和睦和美”铸就了家风典范,“心平气和”成为交往之道,“以和为贵”则是化解矛盾的睿智之选。六尺巷以其独特的韵味,让“和”的理念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六尺巷的精神,正是对这一理想的生动诠释与创新实践。它教诲我们谦和礼让、知进退、以和为贵,这些美德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瑰宝。
新时代,六尺巷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它已超越了地名与典故的范畴,成为一种生活的智慧、工作的哲学。我们将其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融入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六尺巷工作法”应运而生,其核心——“让”与“和”,已在我们心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歌曲《六尺巷》的旋律悠扬,传唱着这条小巷的动人故事与精神风貌;黄梅戏《六尺巷》的婉转唱腔,更是将“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人间大美演绎得酣畅淋漓。
“以古鉴今,向新而行。”如今六尺巷已化作一种文化符号,它的身影无处不在:路边的标牌上、墙上的漫画里、报纸的字里行间、书籍的叙述之中……它处处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它时时激励着我们不断向新而行。
(作者单位:陕西省平利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