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泉州法学》的二十载

遇见光 追逐光 成为光

——我与《泉州法学》的二十载


  《泉州法学》即将迎来创办二十年,我们一起见证了其二十年的探索与历程,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

  行稳致远,久久为功。为了让法学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2005年9月初,时任福建省泉州市法学会会长的骆灿堂在一次理事会上提议,法学会应该有自己的平台,建设好发展好宣传阵地,发挥好法学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并提出“一本期刊也是一项事业”。此后,《泉州法学》正式创刊,泉州市法学会也因此成为福建省最早创办内刊的市级法学会之一。会刊每期刊发各县(市、区)及各级法学会的创新模式、典型经验,成为法学工作的重要宣传平台、经验交流平台,用实际行动为助力平安泉州、法治泉州建设写下生动注脚。此时忝列其中的我受聘担任《泉州法学》执行主编。

  二十年来,作为见证者,我见证了《泉州法学》从初创到规范;作为亲历者,我经历了《泉州法学》发展的全过程;作为作者,我也撰写了一些小文章,体验到其中的甘苦。回顾我在法学会里承担编辑工作的历程,是一种磨砺,更是自我挑战的过程,其中最大的快乐就是伴随着期刊的发展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从根本上来说,编辑服务于工作,但同时也能锻炼提升自己。我从开头的读者到编者,又从“无知”到“有知”,最后到“渡人”与“自渡”,逐步实现把职业上升为事业,将情怀灌注于工作,在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二十年风雨同舟路,回首来时路,也有风雨也有晴,已经成为漫漫岁月长河中的山海星辰。人生百态,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但要相信,遇见光,追逐光,我依然心怀希望,逐光前行。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是一种职业精神,编辑工作概莫能外。人的能力强有时是工作逼出来的,铁肩膀是压出来的。从看来稿开始,到组稿,再到评稿,尔后稿件的编排组刊和封面封底制作,尤其是结合泉州人文景观,精心设计,做好封面封底插图、选景、拍摄、编辑……我渐渐熟悉了期刊出版流程中组稿、审稿、校样、排版等环节,其间也感到工作量越来越大。除编辑和校对稿件之外,还要与作者、读者、法学专家沟通交流,与排版单位、印刷厂和邮局等进行协调,设计封面样式、选择印刷纸张、确定版面格式和字体字号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想起我参与法学会工作的二十载,当年的情形还恍如昨日,而自己已经成为别人口中的“老编辑”。每一本,每一期,每一篇,每当双手捧着如期新鲜出炉的《泉州法学》时,我一如凝望着襁褓中的孩子,温柔似水,欣慰之极,所有的付出都甘之如饴。一份期刊的生命,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而在于刊发文章的质量,包括创新性和所提供的视野,以及指导实践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一份期刊在作者、读者、业界中的口碑或声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培植和呵护。作为与法学会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员,从头翻检个人在《泉州法学》会刊的“履历”,那上面鲜明地显示这样一行大字“读者·作者·编者”。从读者、作者到编者,前后近二十年,我与《泉州法学》会刊借墨结缘各得其所。这是因为,日日、月月、年年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审稿、编稿、校稿……似乎在同一轨道反复循环。如果说近二十年来编辑有什么心得,我将之归纳为开阔的眼界,广博的心胸,广泛的联络,敏锐的意识,端肃的态度,细致的编校。感谢《泉州法学》促使我努力学习、提高写作和编辑出版期刊的能力,感谢《泉州法学》给予我锻炼和服务广大读者、作者的机会,尤其感谢曾经与我一起努力并支持和协助我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法学会历任领导、理事们和同事们。光芒,需要时间积累。应该感谢二十年时光的一路陪伴,有喜悦、有欢笑、有畅想、有收获。

  相信《泉州法学》的明天会更好,为开创泉州市法学会工作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福建省泉州市法学会原专职副会长兼《泉州法学》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