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证岂能成为企业逃避税费的工具
据媒体报道,残疾人郑某经朋友介绍,将残疾人证挂靠在一家企业,每个月领取600元生活费。像郑某这样将残疾人证挂靠企业的情况并非个例。挂靠、“租用”残疾人证,看似不用上班就能领钱、缴社保,实则是企业偷逃税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残疾人真实的就业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国家为鼓励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推出了税收优惠制度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用人单位如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就无法享受税收优惠,还需要向政府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此举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就业。
然而近些年,有些企业为了达到逃避税费的目的,在安排残疾人就业上动起了歪脑筋,通过“租用”残疾人证的方式来逃避税费。有的地方在虚假雇佣残疾人背后,形成了一个由用人单位、劳务公司和残疾人组成的“产业链”,其运转模式隐蔽,为打击此类违法行为带来诸多困难。人证不符、一证多挂……导致残疾人“假就业”现象愈演愈烈。
企业“租用”残疾人证逃避税费,看似企业和残疾人“双赢”,实际上违反了法律法规,到头来就是双输。对用人单位来说,涉嫌偷逃税款;对劳务公司来说,涉嫌违法经营;对残疾人来说,一旦查实,不仅要收回违法收入,还可能面临处罚。
为何企业“租用”残疾人证逃避税费屡禁不止?从政策层面来看,目前,法规政策虽然明确用人单位有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义务,但是如何实现供需匹配、如何帮助残疾人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安排。从企业情况来看,有的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从残疾人自身情况来看,有的残疾人因身体、技能等方面原因,可能无法胜任工作岗位。此外,监督不到位,也是“租用”残疾人证逃避税费现象不能根治的重要原因。
“租用”残疾人证逃避税费,挤压了残疾人真实的就业机会和空间,不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必须下大力纠治这一不良现象。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明确帮助残疾人就业是责任和义务,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努力营造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环境,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力度,让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持政策有效衔接。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教育的力度,注重残疾人人才培养,实现供需匹配。减少对残疾人入职的条件限制,畅通职业发展路径。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租用”残疾人证逃避税费的违法行为,切断“租用”残疾人证“产业链”,遏制不良风气。
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全社会都要重视支持残疾人的创业就业,采取有力举措共同关注关心残疾人,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