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入企检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阳泉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阳泉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请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开展现场检查时扫码入企。”在山西阳泉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旁,二维码标识牌十分醒目。这个标识牌相当于“免检牌”,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给企业带来迎检负担,以及避免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据报道,山西省阳泉市生态环境局已经陆续为38家企业送去了“扫码入企检查”标识牌。
“扫码入企检查”标识牌从字面意思上看与之前在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的“挂牌保护”有些相似,有利于促进守法合规企业发展,但也不乏质疑和担忧——标识牌会不会异变为违法企业的护身符?对应的监管是否被弱化?
事实上,“扫码入企检查”制度并不是绝对的“免检”。多年来,很多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分层监管制度,即根据市场主体等监管对象在某一领域的责任付出、经营管理、守法表现等因素,将监管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履责意识强、管理规范、信用好、层次高的监管对象少检查,对履责意识差、违法失信问题较多、层次低的监管对象则检查频次高。这样,既能合理分配有限的监管资源,增强监管的针对性、精准性,抓住监管重点,又能减少对优良监管对象的干扰。
阳泉等地的生态环境部门把满足环境管理规范、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稳定运行、环境守法状况良好、污染防治水平较高、生产工艺较为先进等条件的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就是针对日常管理规范的企业授予了更高的监管信用。本质上,这一“免检”模式与分层监管的理念是一致的,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
“扫码入企检查”制度不会改变企业的守法责任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要求,不是准许企业从事特定活动,也不是确认企业具备某种特定资格、身份,不属于行政许可或行政确认。生态环境部门对“挂牌”企业只是减少或免于现场执法检查,不是不管不问,放宽监管要求。生态环境部门会通过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进行非现场执法检查,如有明显的违法线索,或发现监控数据异常,依然可以依法开展现场检查。同时,在正面清单有效期内,生态环境部门还要对清单内企业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式”帮扶指导,对于不再符合条件的企业,将及时移出正面清单,保持正面清单的动态性和准确性、合理性。这样,就能在信任的基础上对正面清单内的企业保持必要的监督压力,从而保持监管标准不降低,有效遏制环境违法问题。
“扫码入企检查”制度通过差异化信用管理,能够减少、遏制对遵法守信企业的随意检查、盲目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低效检查等不必要检查或乱检查,能够减轻企业的迎查负担,避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当干扰,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企业形成正向鼓励引导效应。“扫码入企检查”这种监管模式的创新,既符合企业等监管对象的需求,也符合监管升级的需求,值得进一步探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