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学以致用 改革攻坚 狠抓落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山东省威海市法学会将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忠诚履职、担当作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以法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威海实践。


  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新热潮


  强化理论学习,系统解读全会精神要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特别是关于法治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教育培训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集中轮训、举办报告会等形式,把全会精神迅速传达到政法系统和法学法律界全体干部群众,确保学深学透、入脑入心。

  弘扬法治精神,大张旗鼓开展宣传活动。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结合“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和“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深入机关、学校、基层广泛宣讲;依托“威海法学”“长安威海”等新媒体矩阵,推出报道、评论和理论文章50余篇,营造浓厚氛围。深入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优秀案例,激励广大法学会会员积极投身到改革和法治建设中去。

  深化调查研究,聚力打造法治理论高地。紧贴法治理论和现实需要,聚焦全会关于法治领域改革部署的重要任务,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谋划确定6项理论与实践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动员法学会会员积极参加课题申报、优秀成果评选及泰山论坛等活动,争取取得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从而助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深入领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部署安排,打造法学会高标准运行新载体


  以提升专业能力为基准,打造法学人才聚集地。其一,广泛吸纳人才。坚持巩固发展并重、管理服务并举,吸纳有研究能力、热心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个人、团体入会;狠抓会员作用发挥和服务提升,强化信息动态管理,推动会员队伍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其二,汇聚中坚力量。持续优化会员组成和知识结构,逐步把高等院校、法律服务机构、执法司法部门等优秀人才吸纳入会,聚焦矛盾纠纷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扫黑除恶斗争等重点领域,深挖“政法智库”潜力,为推进平安威海、法治威海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其三,着眼专业引领。遴选高层次专家型人才41人,持续健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队伍,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把脉问诊”、献计献策,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法治智慧。其四,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与政法院校的联系,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推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之间交流互鉴,促进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研究、评奖评选等方式,推动更多优秀法学人才脱颖而出。

  以优化队伍结构为抓手,搭建法治服务新平台。一是夯实基层基础。依托基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稳步推进法学会基层工作站建设,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平台,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二是优化“首席”队伍。创新推进市、县、镇三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全覆盖,遴选法学法律界“高精专”人才,持续壮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队伍,构建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法治智慧。三是发挥研究会优势。加强法学研究会建设,在市域社会治理、多元解纷等6个研究会基础上,立足威海地域特色,谋划成立了海洋经济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研究会,发挥研究会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性、前瞻性作用,助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以规范高效管理为主线,优化制度机制建设。一是扛牢意识形态责任。加强对法学会系统主办的论坛、研讨会、网站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意识形态领域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威海法学”交流推介作用,广泛宣传刊发典型经验和优秀理论成果,牢牢把握法学法律界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二是规范机关日常管理。坚持法学会机关与政法委机关一体化建设管理,从严从实加强模范机关建设,建立健全政治学习、工作例会、调查研究等7项制度,强化政治引领,完善工作规程,优化工作方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三是严格推进制度落实。持续优化职能配置、人员配备,及时协调解决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不断强化对县级法学会和各研究会的日常调度和基础考核,努力把法学会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提升


  当好服务决策的“智囊团”,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发展之需。锚定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实施,深度参与地方立法、重要事项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建设合法性审查等工作,组织专家围绕精准适用法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化解难点问题等方面,召开可行性论证会11次,为重大项目谈判和其他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270条。二是提升服务之力。紧扣服务高质量发展职责,参与制定《巩固政法机关“进企业促发展”活动成果提升助企发展效能的十条措施》,组织开展破产府院联动改革等专项调研;组织参与“政法机关进企业促发展”活动,围绕内部管理、劳动用工、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法治体检,出具法律风险防范化解意见,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三是激发改革之效。推进落实《2024年威海市政法改革重点任务》,强化统筹、细化举措、压实责任,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权责一致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当好社会治理的“服务员”,维护大局和谐稳定。一是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实推动优质法治资源向基层倾斜,发挥好法学会基层工作站深度融入村居网格服务管理优势,围绕网格设置、事项处置及服务保障措施提出意见建议113条,持续提升网格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以法治之力夯实基层基础。二是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化解。选优配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成立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团队,推动适格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进入法律援助专家库;在法学会基层工作站设立专家咨询窗口,调处家事邻里、道路交通、物业服务等领域矛盾纠纷,助力社会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今年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件。三是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法治宣传活动,统筹“线上+线下”渠道,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通过视频会议、网络讲堂、线上公开课、微信课堂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3800多场次,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当好执法司法的“监督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深度参与案件评查。健全完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评选推荐、参与案件评查工作机制,择优选派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执法司法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办理程序、处理效果、信访化解等方面进行会商研判,针对评查中发现的实体和程序问题,提出整改整治意见,提升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二是深度参与信访案件化解。严格落实《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化解重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工作指引》,发挥专家专业性、权威性、中立性优势,通过查阅案卷、走访调查、见面约访、公开听证等方式,进行释法明理,制定化解方案。今年已组织听证会21次,推动14件久访不息案件“息诉罢访”。三是深度参与执法司法检查。选取优秀律师、专家学者、党外人士等会员充实执法司法检查专家库,参与执法司法专项检查全过程。建立法学会与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等业务科室协作机制,提升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