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应摒弃简单粗暴
近期,一则关于上海某公司推行“计时厕所”制度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据网友爆料,为了防止职工“摸鱼”,自己所在的公司规定,每人每次如厕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甚至安排专人在厕所外蹲守计时;每天10点后才可使用洗手间;在客户考察期间员工尽量避免上厕所等。
不可否认,部分劳动者喜欢上班“摸鱼”,借上厕所之名“磨洋工”,企业为维护工作秩序、追求高效运营,进行一定的管理和整治无可厚非。然而,“限时如厕”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显然是病急乱投医,是一种短视行为,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引发诸多负面效应。
“人有三急”不可预测,上厕所时间因人而异,更无法精准控制。特殊情况下,如身体不适时,严格的限时规定无疑给劳动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可能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劳动者的基本生理需求,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最终可能导致劳动者心理压力增大,工作积极性受挫,反而适得其反。
从法律层面来看,企业的这种做法更是站不住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赋予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者使用厕所的便利正是这一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限时如厕”的管理方式,涉嫌违反法律规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职工如厕受限并非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在一些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诸如如厕前写申请表、向领导拿钥匙、报备等奇葩规定层出不穷,背后折射出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僵化和不合理。对于类似不合理、不合法的规章制度,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应积极履行职责,及时进行纠偏,确保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者也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业管理固然需要规范和制度,但更需智慧和人性化。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到管理的核心是人,劳动者是企业宝贵的资产。合理的绩效考核、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才是激发劳动者内在动力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的正道,远比依靠生硬的限制手段更为有效。只有真正尊重劳动者人格,关注劳动者身心健康,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任何时候,绝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为代价,采取侵犯劳动者隐私、约束劳动者自由的手段达到管理目的。
“限时厕所”引发的热议无疑为企业管理敲响了一记警钟:“以人为本”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舒适的休息环境、完善的福利保障等措施,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与劳动者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避免脱离实际和矫枉过正的管理方式,真正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凝聚力。